1968年,21岁的廖晓东,刚从青岛高中毕业,眉眼间还带着学生的青涩,正值年轻气

积远看商业 2025-02-08 12:17:58

1968年,21岁的廖晓东,刚从青岛高中毕业,眉眼间还带着学生的青涩,正值年轻气盛之时,想干出一番作为。于是,她主动请缨,要去诸城县最艰苦的贫穷山区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当她踏入这片山峦起伏、土地贫瘠的地方,破旧的房舍、面黄肌瘦的村民,都让她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但却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毕竟越是差距大,越有改变的价值。

不久,村里召开忆苦思甜大会,三辈贫农出身的村支委、民兵连长卢照东,站在台上,声音沙哑,痛诉着家史。

卢照东爷孙三代没有媳妇,爷爷捡了爸爸,爸爸捡了他,没有血缘关系,此时,他也三十好几了,还是一个老光棍。

这些内容,村民们听多了,无关痛痒,而廖晓东却听了进去,她望着台下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容,望着卢照东那落寞又无奈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她站起来当即表示,自己要响应号召,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线,减少打光棍的情况。因此,她决定嫁给卢照东,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顿时全场哗然,有惊讶,有赞叹,也有怀疑,毕竟谁放着好日子不过,去扶贫呢?

很快,廖晓东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她用一辆独轮车,推着自己简单的嫁妆 ,一个暗红色旧木箱,里面装着她为数不多的衣物和书籍,还有绑着红布的铁锨锄头,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卢照东那简陋的 “新房”。

所谓新房,不过是三间草房,一盘土炕、一口铁锅、一个大缸和土坯搭成的 “碗柜”,便是全部家当了。廖晓东看着这一切,眼中没有嫌弃,只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新婚夜,昏暗的油灯摇曳着微光,气氛却因一些臭味变得尴尬,廖晓东红着脸要求丈夫去洗漱一下。

可卢照东却我行我素,当即表示,自己农村人就这样,没那么多讲究。

廖晓东顿时被话噎住,有些不知所措,只能用更缓和的语气去劝,不料,卢照东瞬间变得不耐烦起来,并用一个巴掌重重地打在她的脸上。

火辣辣的疼痛让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下嫁,不但没换来珍惜,竟然还如此对待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天色未亮,廖晓东就挽起袖口和裤腿,穿上那用汽车轮胎钉成的鞋子下地劳作,锄地、施肥、收割,每一项农活她都努力去做,手上很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回到家,她又马不停蹄地做饭、喂猪、挑水、洗衣,一刻也不得闲。

直到晚上,她才能放松一下,因为村里会组织各种活动,廖晓东跟着大家忆苦思甜,积极参与排演节目、唱革命歌曲。

后来,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廖晓东被推荐去上工农兵大学,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可她却毫不犹豫地谢绝了。

她不仅自己不返城,还奋笔疾书,写下倡议书,试图阻止那股返城风。在她心中,这片土地、这里的人,都已经和她紧紧相连,因为她已经怀孕了,没办法离开,同时,也希望改变这里的面貌。

可她的丈夫,却让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卢照东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几乎目不识丁,封建思想还极为严重,稍有不顺心,就对廖晓东拳脚相加,常常把她打得浑身青紫。

而廖晓东总是默默忍受,并坚持继续过下去。其实,她完全可以带着肚里的孩子离开,因为她的养父是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有大把的退路。可能是觉得离婚丢人吧,毕竟在那个时代,离婚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所遭受的非议也远非现在可比,而且很打自己当初的脸。

1969年5月,廖晓东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初为人母的喜悦稍稍慰藉了她疲惫的心。

几年后,她看到村里孩子没有学上,便主动办起了村小学。她带着孩子们在破旧的教室里学习,在田野间劳动,教他们识字、算数,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1973年,廖晓东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生活的负担愈发沉重,她依然咬牙坚持着,但摊上这么一个丈夫,即使内心再坚强,身体也扛不住。

最终,在1974年1月,她病倒了,她患上了肝炎、肝坏死,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撑了一天又一天,脸色煞白,丈夫看见也不说送医院,就眼睁睁看着……

直到人快不行了,村民都看不下去了,一群人急忙把她送进乡医院,可一切都太晚了,2月,27岁的廖晓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

0 阅读:11
积远看商业

积远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