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煤老板”豪掷6亿元,在广袤万亩戈壁之上,种下200万株白杨。孰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9 06:48:48

2007年,山西“煤老板”豪掷6亿元,在广袤万亩戈壁之上,种下200万株白杨。孰料8年过去,分毫收益未得,亲友不禁怒喝:“脑子进水啦,纯花钱找罪受!” 【消息源自:《煤老板转战宁夏制红酒:从亏损到全球瞩目背后的传奇故事》2023-11-05 全景财经】 刘金启这人啊,那可真是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打小家里穷得叮当响,16岁的时候,没办法继续念书,就跟着老爹一头扎进了那黑乎乎的煤矿里挖煤。那矿井里啊,又黑又闷,到处都是煤灰,空气也不咋好,可刘金启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当上煤老板,过上好日子。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煤炭市场有点乱套了,煤炭资源过剩,小煤窑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不少。刘金启呢,靠着这些年攒下的经验,还有他琢磨出来的一门把低质烟煤和贫煤加工成优质无烟煤的技术,自己凑了20万在村里借来的启动资金,开了个小煤窑。嘿,你还别说,他这煤窑就跟开了挂似的,10年不到,就从那个小打小闹的小煤窑发展成了有8个大煤矿、10家港口的大老板,在煤炭圈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有意思的是,刘金启这人不安分呐!他早就看出来煤炭这行不能干一辈子,总有一天会走到头。而且啊,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混得好了,得为家乡、为社会做点啥。这时候,他听说宁夏贺兰山东麓这块地儿挺不错,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潜力。于是,他就跑到宁夏去瞅瞅。 到了那儿一看,嚯!一片戈壁滩,荒凉得很。不过,这儿的村民可真是热情,见来了客人,就拿出自己种的葡萄让他尝尝。这一尝啊,那葡萄又甜又多汁,刘金启心里就像跟猫抓了似的。他想,哎呀,这地方说不定真能种葡萄,能搞出大事业来。 说干就干,刘金启一咬牙,拿出6个亿啊!在万亩戈壁滩上种下了200万棵白杨树。这可把亲朋好友吓得不轻啊,8年过去了,一分钱都没挣到,大家都急得不行,纷纷指责他:“你这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啊,花钱买罪受,你是不是疯啦!”可刘金启就像没听见似的,他认准自己的路,他认为企业家就得有股子家国情怀,得有社会责任,总不能光想着自己赚钱。 种完树还不够,为了让葡萄酒产业链完整起来,刘金启又砸了不少钱。他去修水渠,解决村民用水大难题;又建葡萄种植园,从外面引进各种好品种;还重金聘请了国内外的酿酒名师。可问题是,一开始啊,啥都要从头开始,没经验啊,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明显,项目就那么卡住了,资金链都快断掉了。 可刘金启没趴下,他想:“我就不信这个邪!”于是开始四处找专家,虚心请教。这一路啊,可把他的那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展现得淋漓尽致。专家们的话他都记在心里,一点点调整策略,一点点解决问题。 就这么坚持又坚持,嘿,终于有了转机!刘金启的葡萄酒事业开始起色了。先是酒的口碑好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接着啊,订单就像雪花一样飞来,价格也一路往上涨。 现在你再看,那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啥?一片绿油油的葡萄园啊,远远看去,就跟绿色的海洋一样,在阳光下闪着光,看着就希望满满。刘金启这酒啊,也不只是在咱国内受欢迎,那可是远销到海外去了,还老是在国际大赛上拿奖,得奖就跟吃饭似的。 可他这事业兴旺了,带来的是啥呢?是整个地方的富裕啊!当地的村民有了工作,不用出去打工;家里条件变好了,房子新了,教育、医疗啥的也都有保障了。所以啊,村民们都叫他“刘大善人”。 刘金启这一路走过来,有坎坷有困难,可他没有被拦住。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带着一颗对社会有爱的心,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好路。他的故事啊,就像一盏明灯,告诉后人们,只要有理想,只要肯努力,没有啥干不成的事儿!

0 阅读:95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