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之前,德国与苏联的关系虽表面上维持合作,实则暗流涌动。希特勒原本将苏联

底层史观吖 2025-02-09 18:16:00

1941年之前,德国与苏联的关系虽表面上维持合作,实则暗流涌动。希特勒原本将苏联视为可以利用的“盟友”,但随着斯大林对东欧势力的扩张,以及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上的尖锐对立,这种合作迅速瓦解。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仍能坚持作战,正是因为寄希望于美国与苏联的支持。因此,他决定转向东方,对苏联发起进攻。 纳粹高层制定了详细的战争目标,其中不仅包括军事占领,还涉及对苏联领土的分割与治理方案,即“罗森堡计划”。希特勒及其高级将领计划将苏联欧洲部分纳入德国版图,使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并将苏联的农业和能源资源用于支撑德国的长期战争需求。对于苏联人民,他们的设想极端残酷——要么被驱逐至西伯利亚,要么被迫接受德国的统治。 尽管德国原定于1940年秋季发动对苏作战,但由于冬季气候不利,以及巴尔干半岛局势尚未平息,进攻时间推迟至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德军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突袭,在三周内沿波罗的海至黑海战线推进上千英里,苏军防线节节败退。希特勒在作战室里欣喜若狂,他的部队迅速逼近列宁格勒和莫斯科。 希特勒对列宁格勒怀有特殊仇恨,不仅因其战略位置关键,更因其象征着苏联革命的发源地。他下令无论城市是否投降,都必须将其彻底摧毁。然而,尽管初期攻势顺利,苏军的抵抗超出德军预料。不同于西线国家的迅速崩溃,苏军在遭受重创后迅速调整战术,重新稳固防线。 在德军高层,关于下一步战略出现分歧。一派主张全力攻占莫斯科,以摧毁苏联的政治中心;另一派则强调夺取克里米亚及高加索油田,以确保补给。战略分歧导致决策拖延,最终,德军于1941年秋决定对莫斯科发动代号“台风”的总攻。 希特勒本以为这次行动能迅速摧毁苏联政权,但现实却远比他预期复杂。秋雨导致战场泥泞不堪,德军推进受阻。随后的严冬更是令德军措手不及,士兵缺乏冬装,坦克与火炮在极寒环境中频繁故障。相比之下,苏军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天气优势,展开顽强抵抗。 面对迟滞的攻势,希特勒焦躁不安,下令务必在圣诞节前攻下莫斯科。然而,红军在莫斯科外围展开决死防御,最终在1941年12月初发动反攻,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计划。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国对苏作战由进攻转为防御,也使希特勒的“罗森堡计划”化为泡影。

0 阅读:38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