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姊妹》风很大,我看了几集,实在忍不住吐槽。里头有个演母亲的演员,真的把我看麻了,一到她的戏份,我尴尬得直想换台。这演员状态看着和角色差太多,年龄感摆在那,演年轻母亲怎么看都别扭,而且演技真的太拉垮,肢体动作特别刻意,表情也很不自然,全程都透着一股“端着”的劲儿。 在影视作品里,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直接关系到观众的观看体验。当一位演员站在镜头前,他(她)就应当成为角色本身,用自己的演绎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而在《六姊妹》中,这位饰演母亲的演员却仿佛与角色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从形象塑造上,年龄的差距使得她在诠释年轻母亲时,缺乏那种青春朝气与活力。每一个细微的神态和动作,都在提醒着观众她与角色设定的不符,这种视觉上的错位,让观众难以代入剧情,沉浸感被无情地打破。 演技,作为演员的立身之本,本应是细腻而富有层次的。但这位演员在剧中的表现,却像是在生硬地拼凑动作和表情。她的肢体语言不是随着角色的情感和情境自然流露,而是刻意地设计出来,显得极为做作。比如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时,她不是用真挚的眼神和自然而然的轻抚来传递情感,而是夸张地张开双臂,大幅度地摆动身体,这样的动作不仅没有展现出母爱的深沉,反而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在表情管理上,她也未能把握好角色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都像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悲伤时,眼泪似乎只是为了流泪而流,缺乏那种由内而外的悲痛感;开心时,笑容也显得十分牵强,像是硬挤出来的。 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演员的表演应当遵循“体验派”或“表现派”的原则。体验派强调演员要深入体验角色的生活和情感,从内心出发去塑造角色;表现派则注重通过外在的形式和技巧来展现角色的特点。但无论哪种流派,都要求演员的表演真实、自然、有感染力。而这位演员的表演,既没有体现出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也没有运用好表现技巧,只是在机械地完成表演任务,完全背离了表演艺术的初衷。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影视行业选角标准的思考。在选择演员时,到底是更看重演员的知名度和流量,还是更注重其与角色的适配度和演技水平?如果仅仅因为演员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或商业价值,就忽略了其在角色塑造上的能力不足,那么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作品的质量,更是观众对影视行业的信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的结果,而演员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其表演质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演员。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导演、编剧等其他创作人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导演作为整部作品的“掌舵人”,应当对演员的表演进行严格的指导和把控,及时纠正演员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编剧在创作角色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角色的特点和可行性,为演员提供一个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如果剧本本身就存在角色设定不合理、情节逻辑混乱等问题,那么演员再努力也难以弥补这些先天的不足。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有权利对影视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满足于那些仅仅靠明星阵容和华丽包装的作品,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品质。当我们看到这样不尽如人意的表演时,我们有责任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督促影视行业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有实力、有演技的演员涌现出来,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六姊妹》中这位母亲角色的失败演绎,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问题,更是整个影视行业需要反思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艺术的本质和观众的需求。只有当演员、导演、编剧等所有创作人员都能够用心去创作,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角色和每一部作品时,我们才能看到更多高质量、有内涵的影视作品,中国的影视行业也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希望未来的影视作品中,不再出现这样让人尴尬的表演,让我们能够在光影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艺术魅力。
都说年代剧小演员不能找太优秀的央视一套《六姊妹》里演何家欢的小演员太灵了!爸爸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