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滕西远因为私藏了两支手枪而被民警要求上交。他却毫不示弱地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赠送的,另一支是开国中将给的。你们要哪支?” 滕西远,一个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名字。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境清寒,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尽管生活困苦,滕西远从小便对国家命运抱有强烈的责任感。 他的两位哥哥早早投身革命,而滕西远也被这种家族的革命精神所影响,立下了与兄长们并肩作战的决心。 1938年,年仅13岁的滕西远带着一腔热血,走上了投身抗日的道路。他未经过深思熟虑,只凭着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踏上了远赴他乡的征途,加入了一个地方游击队。初入队伍,滕西远身材瘦弱,年纪小,常被其他队员看作是“新手”,并未获得太多重视。 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以及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很快让他获得了队员们的尊重。他学会了射击、使用各种武器,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逐渐成为队伍中的得力战士。 1942年,滕西远终于有机会进入了当时著名的游击队——廖荣标所部。廖荣标将军是一位颇具声誉的抗日游击战英雄,滕西远视他为偶像,渴望在他麾下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在那年夏季,滕西远随着队伍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也正是这一战,成了他一生中永远铭刻的历史。 1942年的一个夏天,滕西远的部队接到情报,日军在附近的村镇进行扫荡。根据战地情况,游击队立刻决定发起反击。廖荣标将军临行时提醒大家务必小心,但滕西远出于年轻气盛,主动请缨要为部队开路,成为先锋。他内心满怀激动,觉得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滕西远的鲁莽让他差点酿成大错。当他进入村庄后不久,日军的踪迹就显现了。他紧张而迅速地寻找藏身之地,在村边一个猪圈中躲藏,将自己浑身泥泞,隐蔽了身形。 正当他松了口气,认为自己安然无恙时,一名日军军官却突然回头,走向了猪圈。这一刹那,滕西远全身紧绷,感到前所未有的危险。就在军官临近时,他猛然跃起,抓起一块砖头,用尽全力砸向军官的后脑勺。 这一击令军官昏迷,滕西远在慌乱之中迅速从军官身上取下了他的手枪。虽然滕西远在战斗中非常小心,避免暴露自己,但日军还是发现了尸体,并四处展开搜查。几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日军最终在游击队员的包围下溃败,滕西远因其勇敢表现和机智作战赢得了胜利。 战后,廖荣标将军亲自将那支缴获的手枪赠送给滕西远,作为奖励,并对他的勇气表示高度赞扬。这支手枪成了滕西远心中永远的纪念,见证了他青年时期的英勇与忠诚。 时光飞逝,五年后的1947年,滕西远再一次经历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次的敌人是国民党军队,他们企图摧毁革命根据地。在一次敌军的猛烈进攻中,滕西远与战友徐志远被孤立,面临着死伤的巨大威胁。 战友的胆怯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危险,但滕西远并未放弃,他冷静分析敌军动向,并找到了突破口。 他巧妙地使用手雷进行突袭,制造了敌人混乱的局面。随即,他带着徐志远突破敌人的防线,将敌军完全包围。正当此时,粟裕大将得知了滕西远在这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特地亲自召见他并表扬。粟裕大将从案上取下一支崭新的手枪,亲手授予滕西远,感谢他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滕西远的心中,这两支手枪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它们不仅是战斗的见证,更是他与这些英雄人物的深厚情谊的象征。每当他触碰这两支手枪,滕西远都会想起那些为了国家而拼搏的岁月,想起那些英勇的先辈。 1996年,随着国家对枪支管理的严格规定,滕西远的两支手枪被要求上交。作为一名曾经的革命战士,滕西远早已不再年轻,但他依旧执着于这两支手枪的纪念意义。 民警上门时,滕西远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和顺从,相反,他用自己坚定的语气回应道:“一支是粟裕大将亲赐的,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你们要哪支?”这一句话,凝聚了他内心的无尽回忆,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老兵对这些历史遗物的珍视。 尽管民警们耐心劝说,试图让他理解枪支管理的重要性,滕西远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仿佛这两把手枪承载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当时的公安人员,也被滕西远身上的那份坚毅和历史情怀深深打动。面对滕西远这种坚持,他们没有强硬处理,而是选择了从宽处理,允许他将枪支保留在家中,但必须拆解并上锁,锁钥由公安局长亲自保管。 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对滕西远这一历史人物的尊重,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两把手枪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它们不仅是物理上的武器,更是滕西远生命中那段革命岁月的见证,是一段从枪火硝烟中走来的历史记忆。 滕西远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进步的传奇。作为一名普通的革命战士,他通过无数艰难的战斗,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无论他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这两支手枪,始终是他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1996年,滕西远因为私藏了两支手枪而被民警要求上交。他却毫不示弱地说:“这两支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10 09:44:23
0
阅读:178
用户18xxx73
就应该给人家办一个持枪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