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有意思。缘起是抗战开始汉奸大量增多,“气节”问题一下子变得很重要。沦陷区

赵弘谈科技 2025-02-10 12:25:05

这篇论文有意思。缘起是抗战开始汉奸大量增多,“气节”问题一下子变得很重要。沦陷区的中国名人面临政治选择:是当坚持气节的“苏武”,还是当投降的“李陵”。

1. 当时的报刊、戏剧舞台上关于“苏武与李陵”的作品一下子非常多。2. 马占山,1931年孤军抗战,被奉为民族英雄。但1932年2月,马弹尽粮绝以后“降日”了,并答应出任伪政府的“军政部部长”。很多人一下子骂他,但他在给朋友的信函里自比“苏武”。4月1日,马就带着200多人离开齐齐哈尔,抵达黑河后再举抗日旗帜。12日,马又通电详细讲述他“降敌”后40多天的所作所为,比如搜集日本人制造伪满洲国的阴谋情报等。很多人一下子谅解了他。因为马随后用行动证明了他是“诈降”,并坚持抗日。

3. 周作人。今天才知道他也自比过“苏武”。

4. 朋友们劝他南下,周作人自比“苏武”,还请朋友们不要把他看成“李陵”,应当看作是“苏武”。淞沪会战以后,周作人还呼吁大家都要做“苏武”,不要做李陵。朋友们认为周还是“一根骨气到底的,不愧于其乃兄在天之灵”。当然很快就都失望了,因为周作人不但当汉奸,而且比其他汉奸还走得远,还出访日本。

5. 但周作人坚持自己是“苏武”。1939年,他在家里被爱国学生枪击,没死。1941年,舆论开始认为周作人既不是“苏武”,也不是“李陵”,“用古代和现代的道德来衡量都是不忠”。因为李陵是苦战兵败,不得已投降,且虽然投降了匈奴,但没有为匈奴打汉朝效死力,而且还“自知羞愧,未忘汉室”。但周作人完全不是。“毫无廉耻与人性可言”,“面皮很厚,自己却不以为意”。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赵弘谈科技

赵弘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