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葡萄牙驻澳部队并没有将刚成立的新中国放在眼里,这群黑人士兵不仅多次向中国士兵吐口水,后来更是公然越过警戒线,向我国境内开炮490发,造成中国军人伤亡32人。 1590年,明朝戏剧家汤显祖被贬至广东,次年绕道前往澳门游览,并写下了《香澳逢贾胡》等五首诗。在明月的照耀下,汤显祖漫步在白玉河边,心中或许思绪万千。澳门昔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其历史长河在波光潋滟的“濠镜”中倒映。根据史书记载,澳门因其水面如镜而得名“濠镜”,亦有“濠镜澳”之称。由于港口被称作“澳”,澳门便成为了这个地方的名字。 澳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澳门被纳入中国版图,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到了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货物进入澳门,并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获得了在此停泊和贸易的权利。 1557年,葡萄牙人正式在澳门定居。然而,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澳门。明朝政府曾在澳门设有官府,并由广东承宣布政使司进行管理。直到1887年,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澳门才正式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澳门的回归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心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便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提上了日程。1950年8月,广东边防局成立,并在省内设立了五个公安边防分局。为了防止意外冲突,珠海和澳门之间的关闸边界设置了多个岗哨,并划定了中立区,双方不得越界。 然而,1952年4月,中南军区公安第十师第二十九团驻守珠海县前山区时,发生了与葡萄牙驻澳部队的冲突。葡萄牙士兵多次挑衅中国军人,不仅向中国士兵吐口水,还公然越过警戒线,向中国境内开炮490发,造成了32名中国军人的伤亡。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香港、澳门等殖民地遗留问题,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在澳门关闸地区,中葡双方各自派驻军队把守,本应相安无事。然而,一些西方势力的支持让葡萄牙驻澳部队开始有恃无恐。 1952年7月初,关闸地区的紧张气氛逐渐升温。葡方派驻的黑人士兵经常故意将脚伸入中立区域,对着中国士兵无端吐口水。面对如此挑衅,中国士兵始终保持着克制,秉持着"宁可自己受辱,也要顾全大局"的态度。这种隐忍不是软弱,而是对和平的尊重。 但葡军的行为却变本加厉。他们不仅多次越过警戒线,更做出了更加过分的举动。当值的公安班长宋有增在进行警告时,竟遭到葡军用刺刀袭击,左臂受伤。这一事件成为了导火索,当其他执勤士兵上前施救时,葡军率先开枪,迫使中方不得不进行还击。 第二天,事态进一步恶化。葡军开始肆无忌惮地向中国境内开炮,十几间民房在炮火中损毁。这已不是简单的边境摩擦,而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战。解放军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在这场持续5天的军事冲突中,葡军的490发炮弹不仅造成了中方两名士兵牺牲、30人受伤的重大伤亡,更暴露出其对新中国的轻视态度。而在解放军的有力还击下,葡军也付出了5人死亡、14人受伤的代价。 中国人坚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的承诺。为了应对葡萄牙在澳门的挑衅,中方决定全面封锁关闸通道,切断澳门与内地的物资供应。此举使澳门迅速成为一座孤岛。澳门的土地资源有限,本就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因此其大部分蔬菜、粮食和淡水都依赖于内地供给。然而,封锁使得交通中断,物价飙升。 眼看澳门的社会秩序几近崩溃,总督终于意识到必须寻求解决方案。这时,中方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葡萄牙必须公开道歉,承认在此次冲突中的主要责任;其次,葡萄牙要将关闸北边的哨位后移;最后,葡萄牙需赔偿中国在冲突中造成的损失。 在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2年8月23日同意了中方的三项要求。葡萄牙公开道歉,承认责任,并承诺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同时,将哨位后撤50米,并赔偿中国44372.03万元人民币。中国随即解除对澳门的封锁,恢复了交通和物资供应。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举行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此时,澳门历经四百多年的漂泊,终于回归祖国。午夜零时,五星红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国歌的伴奏下升起,标志着澳门正式回归中国。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从珠海进驻澳门,正式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驻澳门部队的官兵以严格的纪律和高标准的形象赢得了澳门民众的尊重。他们的站岗要求非常严苛,执勤前必须认真擦拭皮靴,站岗时也要保持标准的姿势和动作。驻澳门部队虽然规模较小,人数约为1000人,且主要装备轻型武器,但他们的作战能力不容小觑。 驻港部队人数接近7000人,且配备了更多种类的武器和更强大的海空军力量,而驻澳部队则更多地侧重于陆军的力量。
俄乌战争这下子要彻底结束了。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