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历史有小狼 2025-02-10 19:36:21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可以让日军伤亡惨重的办法,还能让日军的坦克不能前进。 抗日战争中,桂军的将领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其中就有一位让日军又恨又怕的名将凌压西。在1940年,他作为桂军第189师的师长,屡次指挥部队打胜仗,在广西的抗日战场上创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的国军装备相比日军来说可以说是处处落后,但凌压西却总能凭借巧妙的战术设计打败日军。他的指挥风格与众不同,不拘泥于常规战术,而是善于利用日军的弱点来制定作战方案。 1940年的一场战斗中,凌压西的部队在广西前线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最终取得胜利并俘虏了两名日军士兵。作为师长的凌压西专程来到关押战俘的地方查看情况,这一查看不要紧,却让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两名日军士兵的身高都只有一米五出头,比起国军的士兵要矮上不少。凌压西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并非个例,日军士兵的平均身高普遍偏低。 在此之前,日军的这个特点并未引起国军将领们的特别注意。毕竟在战场上,大家更关注的是敌人的武器装备、战术部署等硬实力。但凌压西却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体格差异,或许能成为一个突破口。 日军虽然在装备上占优势,但在身高这个先天条件上却处于劣势。这个认知让凌压西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个体格差异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在当时的战场上,日军靠着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坦克部队尤其令人头疼,常常能轻易突破国军的防线。 在观察战俘时,凌压西随口对警卫开了个玩笑,说要搬个板凳来看看这些矮小的日军。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在他脑中激发出一个绝妙的战术构想。 这个构想就是利用日军身材矮小的特点,设计一种特殊的战壕工事。这种战壕不同于传统的防御工事,它的设计完全针对日军的体格特征。 凌压西立即召集部队的工兵负责人,详细说明了这个新战术的具体要求。这种特制战壕要比常规战壕多挖出一个板凳高度的深度,同时在结构上也有特殊设计。 朝向敌人的一面要做成缓坡,这样可以诱使日军顺利进入战壕。而背向敌人的一面则要挖成光滑的陡坡,这种设计会让进入战壕的日军难以攀爬。 在实际战斗中,国军战士们可以站在板凳上进行射击。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战壕的掩护,还能保持良好的射击视野。当需要撤退时,战士们只需要拿起板凳就能迅速转移。 这种战壕设计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它对日军坦克的克制效果。当日军的坦克试图跨越这种特制战壕时,会因为特殊的深度和坡度设计而陷入其中。 一旦坦克陷入战壕,就会因为两侧坡度的差异而难以脱困。日军步兵想要进入战壕救援也会面临重重困难。这样一来,日军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凌压西在制定这个战术时,还考虑到了战场反击的可能性。当日军占领一线战壕后,由于身高限制,他们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国军战士可以利用高度优势,从二线战壕向一线战壕投掷手榴弹。而处于一线战壕中的日军士兵,因为无法攀爬光滑的陡坡,只能被动挨打。 "板凳战术"在实战中首次使用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日军的坦克在遇到这种特制战壕时,往往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这种战术的成功,很快引起了其他部队的注意。特别是在战场上,当其他部队的指挥官看到日军坦克被轻易困住时,都对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战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广西战场取得成功后,这个战术很快传播开来。太岳军区的司令员陈赓将军在了解到这个战术后,立即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陈赓将军就采用了这个战术。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板凳战术"再次证明了它的实用性。特别是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这种战术为中国军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敌手段。 日军对这种战术的出现感到非常不适。他们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优势在这种简单的战术面前竟然显得如此无力。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军不得不采取对策。他们开始将板凳列入军需品,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克服地形带来的困难。这种被迫的应对,从侧面证明了"板凳战术"的有效性。 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上,还出现过对这种战术的批评。一些日本军方人士称这种战术不够"光明正大",是一种"阴招"。 但在战场上,战术的价值只在于它的效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军队能够利用这样的战术取得优势,本身就展现了军事智慧。

0 阅读:94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