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简说】【心与肺】解剖上,心肺“独居膈之上”,同居胸中,位置毗邻。经络上,《灵枢经·经脉》曰:“心手少阴经之脉……复从心系上肺”,心肺在经络上联系紧密。此外,心肺在气血(阴阳)上有着更强的联系。喻嘉言《医门法律·明切脉之法》曰:“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心肺同居阳位,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心者血,肺者气”,心肺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通过气血来体现,心肺通过气血主导人体血液循环、呼吸过程。
心肺气血(阴阳)互通决定了心病及肺,肺病及心。《灵枢经·刺节真邪》曰:“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流止。”肺宗气逆,心血凝止。又张介宾在《类经·脉色类》中曰:“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上为心气不足而烦心,虚阳侵肺而咳唾。”心阳弱,寒侵肺,咳唾生。《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上心痹病(风湿性心脏病)会出现喘息气急等肺系症状。而肺病亦可及心,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心肺同治”。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体现,如《灵枢经·杂病》曰:“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此中为心病治肺。东汉张仲景对“心肺同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应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主之。”其主证与肺源性心脏病表现相似,而著名的炙甘草汤更是治疗“心动悸”和“肺痿”的经典名方。程玠在《松崖医径·凡例》中提到:“前辈云肝肾同归于一治,余谓心肺亦当同归一治。”明确提出“心肺同归一治”学说,并且在消渴病属上消者,以及咳嗽等疾病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