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609所偶然发现一套空中加油吊舱残骸,如获至宝。当时609所正在做空中加油技术的预研,之所以是“预研”,是因为空军并没有提出需求。一群执着的科研人员,在没有明确任务、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由燃油附件研究室主任赵铨牵头,于1978年自行确定了这个很有远见的项目。 刚开始,他们在研制原理样机时遇到没有资料的苦难,但两次至关重要的机遇,让研制工作柳暗花明,受益匪浅。 一、1980年研究团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交流机会——上海英国航展。为了打开中国军贸市场,英国派来大批航空制造商到上海举办展会,其中就包括空中加油公司。展会特别安排了中英“空中加油”专题座谈会,609所的一名课题组成员被指定为中国代表主谈,另一名成员则在该公司展台担任解说员。 这次面对面的技术交流,让中国研究人员对加油吊舱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并在回国后迅速将其应用到吊舱原理样机的研发中。可以说,这场航展不仅让科研团队拓宽了视野,也为后续研制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603所库存有外国制造的空中加油吊舱残骸(残骸来源和所属国参考资料未提及)。尽管吊舱已经残破,壳体丢失,但核心部件基本完好,这让609所的科研人员如获至宝。他们对残骸进行了详细拆解、分析,并撰写了《吊舱残骸分析报告》。 除了对残骸进行分析,他们还在520厂进行了多轮风洞试验,重点测试加油接头和稳定伞的性能。这些宝贵的实验数据,使研究人员对空中加油系统的理解实现了质的飞跃。正是这批“破铜烂铁”,帮助他们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 有了以上两次难得的机会,原理样机的研制有了突破。但在他们预研时,国内却有人反对空中加油技术,项目碰到不少阻力。项目初期,不少人态度非常保守,说:“我们不侵略别人,没必要搞空中加油”“技术难度太高,还是引进吧!”面对冷遇和质疑,项目组成员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的努力终于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80年代,原理机的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84年到1988年7月,样机研制成功,前后历时整整4年。 空军林虎副司令员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1987年‘10号工程’调研来609所时,偶然发现这个单位在搞空中加油系统研究,我们就非常受鼓舞。因为中央军委当时也在考虑空中加油系统,这个高科技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搞出来?到609所一看,发现了,而且是计划外的一个试验性项目。空中加油工程研制成功,我们609所应当立首功。没有609所这个开头搞出原理件,就根本没有加油吊舱和加油系统这个基础。” 随着原理样机的成功,空中加油工程终于在1988年正式立项,中国军方决定全面推进国产空中加油系统的研制。1988年8月26日-28日,空中加油工程第一次现场会在609所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央军委决定:加油机由西飞公司用轰6改装,受油飞机由沈飞公司用歼8II飞机改装,加油吊舱由609所研制。 在两年半时间内,609所完成了加油吊舱的研制任务,并成功交付3台样机。1991年9月23日,中国首次成功完成空中加油试验,正式具备自主空中加油能力。1994年,空中加油吊舱通过定型审查,1995年正式装备部队。从此,中国空军和海军拥有了这一关键性的空中作战支援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战略威慑力。 林虎后来对609所搞出来的吊舱是这样评价的:“我们自己动手,没有任何参考,没有什么东西,搞的这套试验设备,现在看来虽然土一点,但很有效,这个加油系统本身也是现代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成果。”
MWM:保卫京畿的空军精锐部队从歼-11B换装为先进的歼-20——中国人民解放军
【2评论】【3点赞】
海上生明月
为科研人员点个大大的赞!
David fish
609就在隆中附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