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的歼-36和歼-50问世后,俄罗斯的苏-57在面子上的坎彻底无法上翻了。
今早收到莫斯科老友安德烈的邮件,他在俄军工系统干了二十载,信里竟用汉字写了句"后生可畏"。这让我想起2019年珠海航展,苏-57首次海外亮相时掀起的飓风,俄方代表骄傲宣布"五代机领域我们仍是导师"。谁曾想五年光景,西伯利亚寒流与南海暖锋已悄然易势。
但有些话得掰开了说。1996年台海危机那夜,北境连夜送来27车皮精密机床的事,沈阳飞机制造厂老师傅至今讲起来还眼眶发红。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大飞机项目顶着西方制裁上马,莫斯科航展上两国工程师同抽一根莫合烟的场面,摄像机可都记录着呢。
西方智库总爱把中俄军备类比作龟兔赛跑,殊不知跑道尽头插着的是人类航空史的火炬。歼-20总师杨伟在回忆录里写过,当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啃黑面包查资料的日子,俄方教授那句"你们迟早要自己造翅膀"的预言,如今在长春航空开放日上被00后军迷做成了荧光手幅。
倒是《简氏防务周刊》最新封面耐人寻味——左侧苏-57机翼投影里叠着米格-1.44的轮廓,右侧歼-50光影中浮现着歼-9的风洞模型。这或许就是航空工业的轮回,每个腾空的瞬间都踩着前辈的肩甲。听说茹科夫斯基试飞院最近重启了等离子隐身技术研究,而成都黄田坝的六代机全息座舱已通过极端环境测试。
想起去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中俄飞行员交流会上有个细节:俄方少将把歼-16称为"会飞的超级计算机",我军大校接过苏-35模型时特意调整了进气道的摆放角度。这种藏在细节里的默契,或许比万米高空的缠斗更值得品味。毕竟苍穹之上,没有永恒的领航者,只有接力的开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