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政委与一师师长之间谁的实权更大?1937年红军内部的一场会议就给出了答案。 政委召开会议,师长竟然不知道,还被政委当着所有指战员的面批评,师长虽然气愤,但也只能交出职权并主动离场来表达不满。 熟知近代史的人应该知道发生在1942年的一起悲剧,日本指挥官冈村宁次指挥日军对冀中地区展开了扫荡。 而第八军分区政委王远音和司令员常德善在指挥部队成功突围后,却因为下面30团被打散,决定原路返回。 当两人成功找到30团后,司令员常德善就要求连夜撤离,可政委王远音却认为部队过于疲惫,需要休整一晚上后再离开。 两人的意见明显出现了分歧,作为司令员,常德善是靠打仗打出来的,他的作战经验很丰富,也深知他们所在的位置并不安全。 只不过王远音是读书人,也拥有着属于他的骄傲,对于常德善的看法他并没有采纳。 在常德善坚决要连夜撤离的时候,王远音选择了“政委拥有最终决策权”的这条规定终止了关于是否连夜撤离的讨论。 然而悲剧发生了,日军找到了他们所在的位置,并且集中了4000人的兵力对30团所在的村庄进行了围攻,导致包括王远音和常德善在内的所有人全部牺牲。 可以看得出,在这件事之前,政委在军队中的权利是要大于作战指挥人员的。 这一幕在1937年的时候也已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年的6月份,红4军政委李井泉临时召开了一次会议,作为师长的卢冬生竟然毫不知情,只在会议开始前被通知参加会议。 卢冬生没多想,以为可能是出了什么大事才突然召开会议,于是就急急忙忙去参加会议了,可到了会场卢冬生就发觉不对劲了。 作为一师的师长,参加会议至少应该坐在演讲台上面,可他的位置竟然被安排在了演讲台的下面,与那些普通的指战员坐在一起。 这时,卢冬生的心中已经有所不满,但为了大局着想,也为了不影响与政委李井泉之间的关系,他选择了忍耐,想着会后向李井泉询问缘由。 可随着会议的开始,卢冬生越发的觉得不对劲了,李井泉在会议上对部队的“反游击主义”和“反军阀主义”进行了批评,可说着说着矛头就直接对准了师长卢冬生。 好歹也是一师的师长,被人当着全师指战员的面批评,而且事先还没有任何的通知,这让卢冬生如何忍受得了,当场就翻脸了。 这个时候,师长卢冬生的无奈尽显无遗,他虽然不忿但也只能无奈地选择交出职权并主动离场来表达不满。 原因也很简单,尽管卢冬生是师长,代表着丰富的打仗经验和不错的指挥能力,但政委李井泉代表的是文化集团,是知识分子。 那个时期我国的教育不发达,识字率很低,读书人依旧受到尊敬和崇拜。因此,在红4师内部,指战员们更多地还是倾向于支持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李井泉。 而且李井泉是在做思想教育工作,这本身就是他的职责,作为文化人,在思想教育方面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没读过书的人还真没办法反驳。 最主要的是,在这个时期,政委的权利真的是非常的大,就凭那条“政委拥有最终决策权”的规定,师长卢冬生也只能是交出指挥权以表达抗议,没有其它的动作。 在这次事件中,卢冬生也沦为了彻底的失败者,他虽然以主动交出军权进行抗议,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从那以后他也彻底告别了红军的指挥中心。 他先是在延安学习,后又去苏联养病,直到1945年才返回国内。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却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了生命。 庆幸的是,在1942年那场扫荡当中,第八军分区的悲惨结局让共产党内部意识到了政委权利过大的弊端。 因此,在那起悲剧发生后,毛主席连夜修改了条例,剥夺了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条例,把最终的指挥权交给了军事指挥人员!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