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以一句“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这位曾经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从无到有打造起一个商业帝国的企业家,如今却高调宣称若两岸开战,将亲自向台湾前线提供物资支持。这种表面“大义凛然”的言辞背后,却掩盖不了他对历史事实的颠倒,对恩情的忘却,以及对局势的误判。他的言论令不少人质疑:作为一名既深深受益于大陆市场,又试图挑拨两岸情感的人,他的真正用意何在?
将郭台铭与富士康的发展史放在历史镜头下回溯,便不难看清其发迹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政策开放的大陆,是无数辛勤劳作者的默默付出。上世纪80年代末,他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工厂。彼时,大陆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成为政策主旨。郭台铭的事业,不仅得到了大陆政府从税收到土地多个层面的优惠支持,也受益于这片市场海量的劳动力资源与广阔需求。可以说,大陆不仅给了郭台铭“上天的梯子”,更为富士康“如虎添翼”。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似乎被他选择性地忽略。反而,他屡次公开表态,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个人魄力和能力,甚至用“赏饭吃”这样的隐晦侮辱语气贬低大陆在其中的作用。郭台铭早年的致富与大陆的机遇紧密绑定,而他今天的态度却令人匪夷所思。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前对恩情的淡忘和抹杀,而是试图进一步将自己的立场政治化。公开宣称要资助台湾对抗大陆的言论,乍看之下像是一种固执的“勇气”,但实质上暴露了他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投机本质。他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深知如何在舆论和政坛之间获得最大曝光。但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无异于以损害民族情感为代价,为自己争取所谓政治筹码。郭台铭的行为不仅背离了商业道德,更触犯了民族情感的底线。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共赢,绝不是用呼吁对立和制造仇恨能够换来的。这样的选择,注定只会失败。
郭台铭的言行提醒人们,一个人再大的成功,都应心怀感恩,始终铭记帮助过自己的人和环境。背叛历史和道义,即使短期内收获所谓的利益,终究会被现实与时间无情审判。在面对国家与民族利益时,再大的个人成就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不怀敬畏,终将走向迷失;失去初心,便会失去最基本的立身之本。郭台铭用他的言辞,给世人上了一课:不作当下英雄,却做历史罪人,是何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