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几名浙江温州人在辽宁丹东摆摊修鞋,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80年代的温州人

安琪小世界 2025-02-12 13:13:50

八十年代,几名浙江温州人在辽宁丹东摆摊修鞋,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80年代的温州人,属于最早开始闯荡的人群,他们来到全国各地,修理雨伞、钢笔、铁锅、鞋等,或者倒卖点零用百货,女人则开发廊,总之到处流浪。 温州,这座位于浙江东南的城市,其历史悠久且深厚。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开始,温州这一名字才正式被赋予并流传下来。据《浙江通志》所载,温州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一片温暖宜人的土地。温峤岭以南的这片地域,冬季没有严寒,夏季也不会酷暑难耐,气候温润如春,因此得名“温州”。这一名称不仅仅是对自然条件的简单描述,更寄托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气候韵味。 温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古时的温州曾被称为“瓯地”,又叫“东瓯”。这一名称与温州古老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据考古学家研究,瓯人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擅长制作陶器,瓯器是其文化的代表之一。瓯字本身即来源于这种陶制器皿,温州的早期文明便与陶器制作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名为“瓯”的陶器也成为了温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温州作为浙江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唐朝时,温州的名字开始在历史文献中频繁出现。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晋人郭璞提到温州地理位置时,用“瓯居海中”这一词句,形容温州位于海上,地理位置独特。这也是温州最早被记录的文字之一。随着历史的推移,温州逐渐从一个古老的“瓯地”发展为一个以商贸和手工业闻名的城市。 到了北宋时期,温州已然成为了一个港口重镇,甚至成为了朝廷批准的对外贸易口岸。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温州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期,温州的海上贸易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成为四大海港之一。温州的港口不仅是浙江南部、福建北部货物进出的咽喉,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关键节点。那些来自远方的商船,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货物,改变了这片土地的经济面貌。 温州的经济繁荣不仅仅体现在对外贸易上,其制造业也相当发达。早在古代,温州便因造纸、造船、鞋革、绣品和漆器而闻名。这些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为温州的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温州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也为世界各地的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在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温州的手工艺品尤为出色。青瓷、漆器等工艺品,不仅展现了温州工匠的巧手,更是温州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温州人民世代相传的匠心精神。 时至今日,温州依旧是浙江省内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重镇,温州与其他地区的商业往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交换,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温州的许多商人选择了走向世界,尤其是在海外的温州学子,始终将温州的文化、商业精神和商贸网络与全球的商业体系相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独特的商贸理念也影响了许多海外华人社群,尤其是在香港,温州人通过方言将“温州”称作“YUJEU”,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演绎,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温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成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不只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与商业交融的都市。从新石器时代的瓯人到现代的温州商人,历史的脉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不息。温州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代表着一片丰饶的土地,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温州的地理环境、经济特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港口重镇,还是在现代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城市,温州的名字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历久弥新。 回望1980年代初期,在辽宁丹东的街头,一张老照片定格了几位温州修鞋匠的身影。他们蹲坐在简陋的木凳上,身边摆放着工具箱,专注地修补着顾客的鞋子。这些温州人,就是最早一批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的创业者。他们带着粗糙的工具,踏上了漫长的谋生之路。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修鞋是一个永远不愁没有生意的手艺活。温州人选择了这个门槛较低的行业作为创业的切入点。他们不仅修鞋,还修理雨伞、钢笔、铁锅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却满足了当时人们修旧利废的实际需求。 八十年代的城市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温州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中的男性通常以修理各类物品为主,或是沿街叫卖一些简单的百货商品。女性则多半选择开设发廊,这个行业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了温州女性创业的重要选择。无论选择什么行业,这些温州人都以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异乡打拼。 温州人在外打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讲究互帮互助。老乡之间经常交流各地的市场信息,分享哪里的生意好做,哪个城市的政策宽松。这种信息网络的建立,让更多温州人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他们经常几个人合伙做生意,共同租住一间简陋的房子,既能互相照应,又能节省开支。

0 阅读:33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