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追悼会前夕,陈再道怒火中烧频爆粗口,可有一男子却宣称:“没车,我徒步也要奔赴天安门 !” 【消息源自:《人民网《人民文摘》(2012年第6期)——罗瑞卿第二次出任军委秘书长前后》 2023-08-27 经改编】 1976年,那是中国极为艰难的一年,天空中似有厚重的阴霾。7月6日,朱德元帅与世长辞;8月8日,周恩来总理也离开了人世;周恩来总理离世的隔一天的中午,皮定均又因飞行事故不幸牺牲。短短时间内,三位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卓越贡献的领导人相继离世,整个国家都被悲痛笼罩着,无数人的心似被重重捶击。 而在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中,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与世长辞。这消息如同地震一般,瞬间震撼了全国上下。毛主席与罗瑞卿已有10余年未曾相见,听闻主席离世的消息后,罗瑞卿心急如焚,不顾自己行动不便的身体状况,毅然决定前往北京,只为见毛主席最后一面。 毛主席去世当天,天安门广场上,人群密密麻麻,仿佛一片人海汇聚成的悲伤海洋。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这位伟大的领袖送上最后的敬意,那目光中的哀伤好似凝结成了实质的泪痕。而罗瑞卿作为中央军委顾问,渴望能到现场送行,却因安排问题没在被邀之列。但心意已决的他,主动赶到北京。 后来,他被安排和谭政、陈再道这两位同样身为军事顾问的人坐一辆车前往悼念大会现场。三人身份地位相近,本应一路顺畅。可脾气急躁的陈再道看到罗瑞卿一人占一辆车,便有些不满地抱怨起来,觉得这样会影响参加悼念大会的安排。谭政夹在中间,努力缓和气氛,无奈地说实在不行自己没车就不去了。此时的罗瑞卿,本就因主席离世而心神不安,情绪激动之下,他坚定地表示,就算没有车,自己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参加追悼会。 好在后续其他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又为他们争取到了一辆车,罗瑞卿的儿子罗宇也陪着父亲一同前往。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路驶向天安门广场。 在主席的悼念大会上,罗瑞卿与主席阔别10余年后再次相见,却是阴阳两隔的残酷现实。此时的他身体本就十分不适,站起来还需拄着双拐,颤颤巍巍,每走一步都似用尽全身力气。他缓缓起身,和众人一起肃立了一个多小时。这期间,他的心神极度不稳,仿佛全凭一股意志在支撑着自己。多年的革命情谊,加上近期一系列变故带来的巨大悲痛,让他的内心如暴风雨中的海面,极度汹涌。 当看到毛主席遗体的那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哀伤,止不住地痛哭起来。那泪水,仿佛是在诉说着过往岁月里的深厚情谊,又像是在诉说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他的哭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悲戚,让周围的许多人也跟着心碎。 由于长时间的站立,情绪的高度激动,以及本身身体的极度不适,罗瑞卿心脏病复发,不得不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全力救治。他那瘦弱却又无比坚强的身影,就这样被抬上了车,向着医院疾驰而去,那背后仿佛承载着无数人对领袖离世的悲痛与不舍。 而罗瑞卿的住院治疗,只是那个悲痛时刻的一个缩影。毛主席的离世,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哀伤的气息。工厂停工悼念,学校停课追思,工厂鸣笛致哀,田野间人们默默伫立,仿佛都在与毛主席做着最后的告别。 与此同时,1976年的中国文化环境也十分复杂。文化大革命让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们的思想也被混乱的观念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面临重重困难。国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和打压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但即便如此,在毛主席离世带来的悲痛中,国家和人民并没有被击垮。他们在悲痛中继续前行,努力探索着未来的道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咬着牙,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对毛主席的敬意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工厂里传来机器的轰鸣,那是工人师傅们努力生产的声音;校园里有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学生们为了祖国未来努力学习的声音。大家在毛主席精神的指引下,坚定地前行,相信中国一定能度过艰难时期,迎来光明的未来。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追悼会前夕,陈再道怒火中烧频爆粗口,可有一男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13 00:30: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