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美国做了一个实验,让一名女性在封闭的地穴里生活210天,结果志愿者却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3 12:38:58

1989年,美国做了一个实验,让一名女性在封闭的地穴里生活210天,结果志愿者却在三个月后,双眼呆滞地坐在角落里,她遭遇了什么? 1989年,美国的一项实验计划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实验的核心问题是“时间是否真的存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NASA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让一名女性志愿者在完全封闭、隔绝外界一切刺激的环境中度过210天。这项实验的对象是名为斯蒂芬妮的年轻女性,原本她是一名室内设计师,但是她在接受这个挑战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即将经历的是一场极其严酷的心理和生理测试。 斯蒂芬妮的参与并非偶然,NASA的科学家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外界的时间感知被完全消除,人类是否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从而对永生产生新的可能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科学家们选择了一个极为封闭的环境——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天然洞穴。该洞穴深约30米,四周昏暗,没有任何外界声音或光线干扰,这为实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除了封闭环境外,NASA为实验提供了许多配套设施,洞穴内部被装置成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配有生活必需品、娱乐设施如书籍、游戏机等,甚至还有紧急通讯设备。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所有的监控录像均在斯蒂芬妮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的每一个举动都被工作人员严格记录。然而,尽管外界的设施完善,斯蒂芬妮的内心世界却开始经历着严重的变化。 一切准备就绪,斯蒂芬妮即将进入"与世隔绝"的生活。科学家们跟她约法三章:第一,必须在洞穴里待够210天;第二,实验期间不能半途而废;第三,如果实在受不了了,可以按下洞穴墙上的紧急按钮,提前终止实验。作为回报,NASA许诺,只要斯蒂芬妮坚持到最后,就给她一大笔奖金。 斯蒂芬妮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洞穴。刚开始的几天,她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看书、锻炼身体、吃饭,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洞穴墙上画着斯蒂芬妮的肖像,那是NASA特意安排的,希望这样能给她一些心理慰藉,缓解孤独感。谁知,这幅肖像却像一个无声的预言,暗示了斯蒂芬妮后来的遭遇。 十天后,斯蒂芬妮的状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她的作息时间逐渐紊乱,夜猫子似的熬夜看书,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吃饭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本来十几分钟就能吃完的一顿饭,现在却要花上一个小时。睡眠时间更是混乱不堪,一会儿昏睡二十多个小时,一会儿只睡两三个小时。科学家们发现,斯蒂芬妮的反应变得迟钝了,需要反复呼叫她的名字,她才会应答。 一个月过去了,斯蒂芬妮的情绪越来越低落,胃口也越来越差。有时,她两顿饭之间的间隔超过24小时。书本再也提不起她的兴趣,她整天昏昏沉沉,不是在吃就是在睡。科学家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斯蒂芬妮的身体扛不住。为了帮她振作起来,NASA给洞穴里送来了吉他、游戏机和两只可爱的小白鼠,希望这些东西能转移她的注意力,给她带来一些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新奇的玩意儿只让斯蒂芬妮短暂地振作了一周,之后她的状况就急转直下。眼看情况不对,科学家们果断叫停了实验。当实验被紧急叫停时,斯蒂芬妮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已非常危急。她的双眼呆滞,脸色憔悴,几乎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当工作人员询问她在洞穴内待了多长时间时,她显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待了四个多月,回答时混乱而模糊。这种状态表明,她的感知能力已经被剥夺,对时间和外界的感知已经严重失调。 斯蒂芬妮在洞穴里总共待了130天,比原计划整整少了80天。当她被救出洞穴时,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十分糟糕。经过医生诊断,斯蒂芬妮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在那130天里,她的体重骤降了17公斤,身体虚弱不堪。 更令人心酸的是,斯蒂芬妮曾把那两只小白鼠当成了她的"对话者"。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洞穴里,斯蒂芬妮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些幻觉,仿佛她与老鼠之间真的在交谈。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期缺乏交流和陪伴,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 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恢复,斯蒂芬妮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仍受到严重影响,直到两年后才接近正常。她的身体恢复了,但心理上的创伤却深深影响了她。这项实验未能如预期那样验证时间的非存在,反而深刻揭示了时间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隔绝时间的感知,极易导致人类的崩溃。 这项实验的最终结论并非是关于时间是否存在的哲学讨论,而是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极限挑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人类需要时间来感知和组织生活,而脱离时间的控制,不仅无法让人达到所谓的永生,反而会让人陷入不可承受的心理危机。 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常常感到时间的紧迫与压迫,但时间的存在依然是维持人类健康和心理稳定的关键。如果没有时间的框架,我们的生活或许会陷入无法承受的混乱与失控。

0 阅读:32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