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妻子朱梅馥,亲自给丈夫的情人陈家鎏打电话:“求求你来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3 12:39:15

1940年,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妻子朱梅馥,亲自给丈夫的情人陈家鎏打电话:“求求你来吧,只有你亲自来了,他才能活下去。” 朱梅馥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傅雷展开,她的温柔、隐忍和奉献,为傅雷的成就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 但在这段关系中,她不仅仅是傅雷的妻子,更像是一位照顾他身心的母亲,一个维系家庭秩序的管理者,甚至是傅雷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梅馥出生于1913年,家境优渥,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英文和钢琴。 在那个时代,能拥有这样的素养的女子并不多见。 她与傅雷的婚约源于家族关系,两人自幼相识,关系亲近。 按照当时的传统,14岁的朱梅馥便与19岁的傅雷订下婚约,而傅雷后来前往法国留学,追求自己的学术与艺术理想。 在巴黎的岁月里,傅雷曾一度迷恋法国女子玛德琳,并准备解除婚约。 但是,这段感情最终未能成就,玛德琳拒绝了他的求婚,而傅雷也因这段经历对朱梅馥充满了愧疚。 所幸,好友刘海粟并未寄出傅雷当初的退婚信,使得这段婚约得以维系。 回国后,傅雷与朱梅馥正式完婚,婚后的她,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成为他人生中最坚定的支持者。 婚后,朱梅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傅雷沉浸于文学、翻译与艺术研究,性格严谨而孤僻,朱梅馥则在背后默默支撑,包揽一切家务,让傅雷能够专注于学术创作。 她不仅整理傅雷的文稿,还悉心誊抄他的手稿,甚至连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她都会先抄录一份保存。 傅雷的童年充满苦难,早年丧父,母亲对他管教极为严格,甚至采取极端的惩罚方式。 这种成长经历,使得傅雷性格敏感且易怒,他将母亲的教育方式延续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 家中的一切都要按照他的规矩来执行,从吃饭的姿势到暖水瓶的摆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朱梅馥不仅顺从,还会要求孩子们遵循这些规则,维护傅雷设定的家庭秩序。 傅雷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充满苛刻,傅聪幼年学习钢琴时,因走音被傅雷揪着头撞向墙壁,甚至被罚绑在门外示众。 朱梅馥在傅雷盛怒时,往往选择隐忍,但事后总会安慰孩子们,劝他们不要心存怨恨,而是去理解父亲的用意。 她不仅在家庭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在傅雷的感情世界里,也展现了极大的包容与宽容。 在傅雷与学生陈家鎏的情感纠葛中,朱梅馥展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宽容。 陈家鎏是傅雷在上海美专的学生,才华横溢,美丽聪慧,傅雷对她的情感逐渐升温,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1940年的一天,朱梅馥鼓起勇气,拨通了那个她曾经无比厌恶的电话号码。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略带惊讶的女声:"喂,您好!" 朱梅馥压抑着内心的酸楚,恳切地说:"陈小姐,是我,我知道我这个请求可能会让您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真的希望您能来看看傅雷,求求您了,只有您来了,他才能好起来。" 电话那头,陈家鎏沉默了许久,才幽幽地说:"好的,我知道了。我会尽快赶过去的。" 朱梅馥松了口气,她知道,傅雷有救了。 同时,一股苦涩渐渐漫上心头,她不禁问自己:我这一生,就这样毫无尊严地活着吗?到底是什么,让我甘愿如此卑微? 当陈家鎏踏进傅雷家的大门时,朱梅馥以极其热情而礼貌的态度迎接了她。 在这个家里,陈家鎏俨然已经成为了主人,而朱梅馥却像个下人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她。 席间,朱梅馥殷勤地给陈家鎏夹菜,嘘寒问暖,言语间丝毫听不出一个正室对情敌的敌意与尴尬。 饭后,朱梅馥体贴地回避,让傅雷和陈家鎏单独相处。 陈家鎏望着傅雷苍白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与傅雷之间,从开始就是个错误。 一时的激情与迷恋,让两人都忘记了道德的底线,忘记了对家庭的责任。如今,陈家鎏只想快点结束这段不伦的感情,让生活重回正轨。 陈家鎏最终选择离开傅雷,正是因为朱梅馥的存在。 她意识到,面对这样一个善良而伟大的女性,她无法继续这段感情。后来,她远赴香港结婚,彻底断绝了与傅雷的联系。 朱梅馥的选择,并非毫无底线。她曾对身边的人表示,如果傅雷最终选择陈家鎏,她将带着孩子悄然离开。 她的隐忍,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取舍,她明白傅雷的性格,知道自己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直至1966年,傅雷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朱梅馥并未劝阻,她深知丈夫的性格,明白他绝不会忍受这样的羞辱。 她选择陪伴,甚至为丈夫安排好一切后事。 他们在遗书中留下丧葬费用,以免给亲友添麻烦。那一晚,傅雷服下毒药,朱梅馥则将绳索系在窗棂上,默默追随。 他们的死亡震惊了整个文化界,傅聪远在海外,得知噩耗后痛苦不已。 朱梅馥的生命终结于对傅雷的忠贞,她从未真正活出自我,而是始终围绕着傅雷旋转,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0 阅读:46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