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儿子“陈掖贤”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看后脸色大变

文史达观 2025-02-13 21:08:39

1960年,赵一曼儿子“陈掖贤”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看后脸色大变  · 196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教员在书房批阅文件时,收到了一封来自陈掖贤的信函。 信中是一首充满谩骂和讽刺的诗,教员看后脸色大变,询问陈掖贤的身份。 秘书告知,陈掖贤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儿子。教员沉思后,批复了六个字:“不要追究此事”,使陈掖贤躲过一劫。 ·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是一位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她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前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 1935年,赵一曼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被捕,遭受了残酷的刑讯,但始终宁死不屈。 1936年,她在珠河英勇就义,年仅31岁。 陈掖贤是赵一曼的儿子,因赵一曼身份和工作原因,童年一直颠沛流离,后被托付给可靠的朋友陈岳云抚养。 陈掖贤在武汉完成小学教育后,搬到湖南长沙,与养父生活。 然而,他在印刷公司工作期间得知自己并非养父亲生,而是赵一曼的儿子。 这一消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他变得孤僻、内向。他在上海文华大学学习期间,又遭遇了性侵未遂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心理阴影。 · 建国后,国家推出烈士亲属补助政策,但陈掖贤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出贡献,不应领取这份荣誉。 1957年,他与张友莲结婚,但两年后离婚。离婚后,他的心理状况更加糟糕。 1960年,陈掖贤在公社参加劳动锻炼时,因吃了一顿大餐而深感羞愧,认为自己享受了特权。 于是,他写了一首略带讽刺的诗给教员,希望得到回应。 然而,他没有等到教员的回复,心理负担更加沉重,影响了工作。朋友们带他去医院接受治疗,他被确诊为患有心理疾病。 出院后,他成为一名工人,在工厂里兢兢业业,但很少与人交流。直到1982年,他被发现自缢身亡。 陈掖贤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奈和迷茫。他的离世无疑是一个悲剧,令人深感惋惜。

0 阅读:59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