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厦门大学给易中天他争取到一个“大福利”,只要3万块,就能买一套100多平米的大房子。可易中天却沉默了,他根本就拿不出这3万块钱,妻女还挤在30平的老屋,穷的连那1块一包的烟都抽不起。 易中天,有人说他是学术界的“相声演员”,有人说他是敢说真话的“直言君子”。 但也有人说他一直在误人子弟,讲述的完全不是“真实”的历史。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易中天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 祖上曾是湘军将领,与晚清重臣郭嵩焘交往密切。 父亲是知名的会计学家,母亲家族更是与左宗棠、熊希龄有联系。 然而,日军轰炸,家族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尽管家道中落,但易家深厚的底蕴却得以传承。 易中天从小就热爱戏剧,甚至在十岁时就创作了自己的剧本。 他曾偷偷报考剧团,并顺利通过考试,但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最终,他还是走上了学术的道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并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自愿前往新疆支援建设。 这段在新疆的经历,长达十几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易中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报考研究生。 他成功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师从魏晋南北朝文学专家胡国瑞。 然而,没有本科学历却成为他日后在武大受人诟病的“原罪”。 尽管他在教学上表现出色,以其独特的“评书式”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却也因此遭到一些同事的排挤和打压。 职称评定屡屡受阻,住房分配也总是最后一个。 在武大的十年,是他学术生涯的起步,也是一段充满压抑和无奈的时光。 1992年,易中天受邀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在这里,他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评上了正高职称,学术著作也获得奖项。 然而,两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的金钱观。 一是师兄的突然离世,让他意识到学术成就并不等于生活保障。 二是房改政策的出台,让他切身体会到经济的压力。 于是,他开始尝试市场化写作,并逐渐走向了大众视野。 《百家讲坛》的出现,成为了易中天人生的转折点。 他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迅速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然而,名声也带来了争议。 有人批评他戏说历史,缺乏学术论证;有人质疑他的学术水平,认为他哗众取宠。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说真话”。 易中天“说真话”的个性,也体现在他与媒体的交锋中。 在与央视主持人王志的访谈中,他巧妙地化解了对方的刁难。 并以犀利的反问,让对方哑口无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在《开讲啦》节目中,他面对学生的无理挑衅,也毫不退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他被评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实至名归。 易中天的直言不讳,并非针对所有人。 在被问及离开武大的原因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是因为“武汉天气不好”。 个中缘由,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近年来,易中天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潜心创作《易中天中华史》。 这部作品,是他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也是他学术生涯的又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最终未能完成。 信息源:中国国情《武汉大学领导对易中天说:你走了,是武大的损失,要不你再调回来吧!易中天:我才不会回去》2024-04-09
大学的真相是什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