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想调莫文骅到海军,萧华坚决不同意:罗主任也是这个意思

漫步史书 2024-10-22 09:55:04

1954年某天,全国军事系统高干会议在北京召开,彭老总在会上宣布,要调整一批军事干部。

时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很兴奋,海军建设一直以来就缺人手,趁着这个空档,他找了时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并直截了当的告诉他:

“海军现在缺少一位舰队司令,想调你来出任。”

莫文骅在抗战时期就和萧劲光熟悉,一听他有需求,莫文骅二话不说便答应。

不久之后,总政治部专门找莫文骅谈话,副部长萧华和莫文骅谈的却不是要调他去海军工作,而是要调他去新成立的解放军政治学院任副院长。

萧劲光听说消息后,也顿时吃了一惊。

对莫文骅而言,无论是调海军还是去政治学院工作,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意见。

从关系上论,莫文骅调海军工作,顶头上司是萧劲光,两人是抗战时期的老相识。

1938年8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政治部主任即是莫文骅,两人搭班子配合非常愉快。

当然,这其中还有段往事在。

当年,八路军成立留守兵团后,高岗一度想要担任留守兵团政委,但萧劲光却不愿意让高岗过来: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高岗的印象并不佳,感觉这个人政治水平低,眼界却很高,计较个人得失,品质也不好。”

《莫文骅回忆录》中对此事也有记载,萧劲光曾找到莫文骅,并对他说:

“有一次萧劲光找我谈话说,留守兵团没有政委不行,最好请中央派一个来,实在派不出,能否在我们两个中出一个人来兼呢?”

莫文骅后来根据萧劲光的建议,向上级建议由萧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并获得了批准。高岗希望落空,自然就对萧劲光、莫文骅有了意见,各方彼此在工作上闹得很不愉快。

1952年评级,莫文骅仅被评为副兵团级,按照实际职务,莫文骅当过两个兵团的政委,评为副兵团级实属不该,莫文骅自己认为,应该是受了高岗的影响。

也因为莫文骅被评为副兵团级,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评军衔时也受到影响。

莫文骅心里却是有些想法,但并没有表示,据他回忆,当时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还专门打电话叫他到北京宽慰,还邀请他去万寿山游玩。

“胸怀要宽宏一点。个人的事情算了!”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莫文骅与罗荣桓、萧华的关系也很好。

莫文骅是百色起义走出来的红军将领,后来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莫文骅出任了红一方面军总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长征前夕又调红八军团任宣传部长,而当时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就是罗荣桓。

当时,莫文骅距离报到的地方还有200里,部队已经先期出发,莫文骅本来已经准备好要追赶部队,但等他到地方的时候,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还冒着很大的危险在原地等着他,这让莫文骅的内心非常感动。

整个长征时期,罗荣桓一直照顾着莫文骅,特别是在他脚受伤后。

解放战争时期,莫文骅调东北任纵队政委、兵团政委,罗荣桓都是他的上级。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萧华也在四野,萧劲光出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的时候,萧华任政委,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三人的关系都很好。

49年建国前夕,萧华被调去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青年大会,而接替萧华出任十三兵团政委的就是莫文骅(莫文骅是从十四兵团政委调任)。

莫文骅调政治学院任副院长后,萧劲光急不可耐的去找萧华抱怨,说总政应该支持海军的工作,但萧华直接搬出罗荣桓:

“罗荣桓主任也是这个意思。”

萧劲光一下子就哑火了。

罗荣桓之所以想调莫文骅到解放军政治学院,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莫文骅从事政治工作比较多,负责军事工作反而比较少,他后来向总政反应自己到海军工作,萧华给出的建议也是“你长期从事政治工作,还是不要改军事为好”。

罗荣桓那时正筹备办解放军政治学院,这是从建国初就定下来的事儿。

罗荣桓很早就意识到,随着全国解放,人民军队从战争年代转向和平年代,战争年代的工作模式不宜在运用到和平年代,很多方面都要做出改变,许多人会出现很多不适应,因此部队的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特别是后来,罗荣桓还了解到,部队基层的政治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急需要培养。

1951年12月3日,罗荣桓给毛主席写信,建议军委开办一轮训师团级政工干部的高级政治干部学校。

主席:

此次整编部队,可以节余大量政治工作干部,部队中亦深感连营政工干部质量低,为保存与提高政工干部,各大军区均要求成立一个能收五百至一千学员的政治干部学校,专门培养连营级政工干部,并要求军委开办一轮训师团级政工干部的高级政治干部学校。我们感到此事极为需要,特呈请审核批示。

毛主席对罗荣桓的意见很重视,第二天就批示“照办”,并在信封上写了“周、朱、林阅,退萧华办”字样。

根据军委指示,总政成立了以罗荣桓、萧华、王宗槐等七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当时称“七人委员会”。

1953年6月,在北京西郊永定路西边的一片砂石荒地上,政治学院的校舍、宿舍楼正式破土动工。

应该指出的是,出于对政治学院建设的重视,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亲自挂帅,萧华也是一刻不停的忙碌,但他们两人作为主持总政工作的人,日常的工作就足够他们忙碌,再兼顾政治学院建设实在是有些困难。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莫文骅调政治学院参与建设,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萧劲光虽然对总政的安排有意见,但考虑到政治学院建设的重要性,后来也没再多说什么。

1954年5月,莫文骅从沈阳回到北京,正式投入到政治学院的建设中。

莫文骅的上任,极大的缓解了总政的工作压力,特别是他根据罗荣桓指示,亲自参与拟定了《关于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基本方案》,获得了中央军委批准。

罗荣桓任政治学院院长,萧华任第一副院长,因学院主要从事政治教育,因此不设政委,但两人当时都肩负总政工作重担,因此学院建成前,军委批准设立学院临时党委,莫文骅任党委书记,后来,正式成立学院党委会,肖华任书记,莫文骅为副书记。

在罗荣桓、萧华的支持下,政治学院的建设几乎是从无到有的慢慢发展起来。

应该指出的是,中央虽然调了一批干部来支持政治学院的建设,这其中不乏一些专家学者,但还是有不少问题,有些人理论很扎实,但任教能力不够,有些人课讲得虽然好,但基础知识不扎实。

莫文骅在这些人的基础上,创办了教员培训班,集中培养政治学院自己的教员,以提高政治学院的教学水平。

罗荣桓对学院建设给予了相当支持,还特别授意莫文骅,要注意从兄弟单位汲取经验,后来政治学院组织了以莫文骅为组长的教员组到南京军事学院,向刘伯承、宋时轮取经。

在莫文骅看来,政治学院的教育工作,首重作风,如果一个人理论扎实,但作风不端,也会影响部队建设,因此在建院之初,就主张寓教于学的策略主张,特别是带领所有教员、学员在建院初期艰苦困难的环境中,不依靠上级帮助,主动克服难关。

莫文骅也从不以罗荣桓的名义四处寻求帮助借款,在他来看:

“政治学院如果利用元帅的牌子到处伸手,就背离了“政治”这两个字的含义。”

1956年3月16日,解放军政治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暨国防部授予政治学院大军区级的军旗仪式,标志着政治学院教学体制已经完善。

也就是在这次授予军旗仪式上,副院长莫文骅代表政治学院接旗。

应该指出的是,罗荣桓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再兼任政治学院院长职务(1963年12月16日去世),萧华后来也不再兼任副院长职务,因此院长一职由副院长莫文骅接替。

1963年3月19日,毛主席批示工交系统各部设立政治部,并专门写了一段话:

“派地方干部到莫文骅管的政治学院学习。”

莫文骅主持在政治学院专门开设了两个培养地方干部的培训班。

从五十年代筹建政治学院到六十年代初,是政治学院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至1965年时已经培养学员9000余人,极大的丰富了政治建设的需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