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年迎来了丰收之时,据《资治通鉴》所记:“从兴元年间开始,一直到这一年,是最为丰收、庄稼成熟且收成极好的年份。”也就是说,在诸多年份当中,787年在粮食收获等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一片丰饶的景象。
彼时,一斗米的价格为一百五十钱,而粟则是八十钱。唐德宗李适得知粮食丰收的消息后,满心欢喜,旋即下达命令,要求在那些丰收之地开展由政府主导的和籴事宜。
官府推行强制收购民间粮食之举,本意在于扩充粮食储备以供养军队,这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手段。然而在实际施行期间,诸多问题纷至沓来,致使民户的负担大大加重。虽然后来政府也尝试运用一些办法去加以改善,可最终并未取得什么成效。
这一年的冬天十二月初一,李适在新店打猎,路遇一农民,名叫赵光奇。
李适忽然间心血来潮,起了微服私访的念头,随后便跟着来到了赵光奇的家里。在彼此闲谈之际,李适开口问道:“老百姓日子过得可还快乐?”
赵光奇径直给出了回应:“不快乐。”
李适万万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于是他接着问道:“今年庄稼可是获得了大丰收,按常理说应该很高兴才对,怎么就不快乐呢?”
李适着实难以理解,在他的认知当中,庄稼迎来大丰收,这对农民而言理应是最为开心的事儿,怎么会不快乐呢?这一点真的让他怎么都想不明白。
赵光奇于是讲道:
诏令竟不可信呐。先前讲两税之外再无其他徭役,可如今没在正税之内却强行索取的,几乎比税还多。后来又说和籴,实际却是强行夺取,百姓连一文钱都见不着。开始说所购粟麦就在路边收纳,现在却要送到京西行营,往往数百里路程,车坏牛死,百姓破产都难以支撑。如此愁苦,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每每有诏书说要优抚体恤,也不过是空头文字罢了!恐怕圣上深居皇宫,这些情况都还不知道呢!
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李适随即下令推行该税法。此税法是在原本的地税与户税基础之上,对各项税收加以统一后制定出来的全新税法,其征收频次为每年两次,分别在夏天和秋天进行。
两税法一经颁布,便使得唐王朝的财赋收入得以增加。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广大贫苦人民所承担的税收负担也有所减轻,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进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朝着恢复发展的方向迈进。
然而,时光流转之下,两税法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本清晰的两税定额,后来竟衍生出了诸多杂税,这些杂税还被巧立了各种各样的名目,使得赋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已与最初的两税法初衷相背离。
兴许是出逃奉天一事,让李适深切体会到了钱财的关键作用,亦或是出于开展对外战争的需求。不管怎样,在李适当政时期,增设了诸多苛捐杂税,像榷酒、征收茶税、设立间架税以及收取除陌钱等等。
结果使得百姓当中“怨怼之声,竟闹哄哄地充斥于天下各个角落。”
在这般情形之下,百姓又怎能过得快乐呢?如此一来,唐德宗自然是无法听到自己所期望听到的那种回应。
赵光奇向李适陈述了百姓不快乐的缘由,归结起来主要就是两点。
其一,政府曾宣称在两税法之外不再设置别的徭役项目,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两税法已然发生了变化,在其基础上又额外增添了诸多苛捐杂税,与当初所承诺的情况大相径庭。
其二,和籴实质就是强行掠取粮食,压根没给几个钱。原本讲好是就地采购的,可到后来却得自行送往京西行营,往往要跋涉几百里路,这一路上车子损毁、耕牛累死,搞得百姓是人财两空,最终落得个破产的凄惨境地。
如此情形,百姓又怎能快乐得起来呢?
正常来讲,李适身为终年深居皇宫、与百姓相距甚远的天子,在从赵光奇那里知晓了民间的困苦状况后,无论如何也应该:
对于那些有司官员,若其搁置、违抗诏书,残暴虐待百姓,肆意增加赋税,盗窃隐匿公共财物,还有身边阿谀奉承、每日妄称民间富足安乐之人,当予以诛杀。此后需彻底反思,转变心思,革新政务,摒弃浮夸装饰,废除空洞条文,严谨发布号令,注重诚信,明察真伪,分辨忠奸,怜悯困苦穷困之人,解决冤屈积滞之事。
然而李适并未采取人们所期望的做法,其行为着实令人惊愕。他仅仅下达指令免除了赵光奇一家的赋税与徭役,却全然未顾及到,除了这一家,还有数不清的如同赵光奇这般情况的百姓,而此事便就此草草了结了。
李适已然了解民间疾苦,对于怎么做才对天下万民有益,他心里未必不清楚。只是不知为何,他仿佛对敛财一事产生了深深的执念,即便知晓该如何改善民生,却也并未真正去着手解决民间疾苦这一问题。
并且之后李适在敛财方面愈发毫无收敛之意,诸如“宣索”“月进”“日进”这类敛财的名目纷纷出现了,就像韩愈在《顺宗实录》里所记载的那般情况。
以往按照旧的惯例,宫中所需的各类日用品,向来是由官府负责操办,并且会依照专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向民间进行采购事宜。然而,等到唐德宗贞元末年的时候,此前的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此事遭到了宦官的插手,竟是由他们直接来办理。他们负责购入宫中所需的日用品,而且手段是低价购入。为此,他们会安排数百人分散出去,让这些人遍布在各个热闹非凡的街坊之中。
有一种人被称作“白望”,从其称呼就能明白大概情况。他们出门在外,连文书、凭证都不带,就穿梭于街坊之中,专门搜寻自己所需之物。而他们所进行的所谓“宫市”行为,本质上就是仗势强取豪夺,往往仅用极少的钱财去支付,就像拿百钱去买价值数千钱的物品那般。
不但要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买,而且还得让货主把东西送到宫内。另外,进宫的时候还必须缴纳“门户钱”以及“脚价钱”才行。
韩愈曾提及这样一个事例:某次,一位农夫赶着驮着柴的驴子前往长安城中售卖。恰逢宦官依“宫市”之名进行采购,那宦官仅仅给了农夫数尺绢帛,不仅如此,还强行索要门户钱,并要求农夫让驴子驮着柴送进皇宫里面去。
农夫并不愿意,本打算用绢来支付这笔门户钱,如此一来就相当于直接把柴送给那宦官了。可宦官却不答应,他执意要求道:“必须得用你的驴把柴送到里面去。”
没想到这个农夫竟是被欺负到了极致,一下子就奋起反抗了起来,还说道:
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都得靠着我卖柴换钱才能有饭吃。如今我把柴给了你,不拿报酬就回去,可即便这样你都不愿意,那我也没办法了,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
话一说完便径直对那宦官动起手来殴打一番,此事一下子就惊动了李适。李适知晓后随即下达命令,将这名宦官予以废黜,并且还赏赐给那农夫十匹绢作为安抚。
有趣的是,“宫市”并没有因为种种情况就被取消掉。即便谏官御史多次呈递奏疏,恳请废止这一制度,可李适却全然不听从他们的建议,仍旧任由“宫市”继续留存于世,维持着原来的状态。
一直到后来唐顺宗登上皇位,宫市这一制度才得以被取消。而在之后的岁月里,乾隆皇帝在谈到李适时,也曾有过相关的话语表述:
世人在谈论德宗之时,常指出其存在三项过失:其一乃行事姑息迁就;其二是任用阉宦;其三为喜好聚敛钱财。然而,众人却未察觉到致使动乱产生的真正缘由,实则在于德宗重用小人,同时又对君子心怀猜忌。
由此能够看出,李适有聚敛钱财的名声,而且这名声已然深入人心。不过呢,需要明确的是,李适聚敛钱财可不是为了自己去享受,事实上,李适本人在生活当中是颇为清明且极为节俭的。
在他继位之后,诸多珍禽异兽的进贡事宜便被叫停了,像鹰鹞之类便是如此。而且,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也仅安排一次进贡,且是专门用于供享宗庙的。同时还作出规定,银器之上不得再添加金饰等装饰。
李适裁撤了梨园使以及三百名冗余的伶官,同时还放出了一百多名宫女,通过这些举措极力去减少各项开支。然而,即便已经如此努力了,国库却仍旧处于空虚的状态,李适依旧面临着缺钱的难题,缺钱,还是缺钱。
由于出逃奉天以及经历对外战争等情况,缺钱的状况愈发严重起来。在此情形之下,李适后来便踏上了聚敛钱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