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襄阳一位理想L9车主的遭遇,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智驾责任分配问题的探讨。据红星新闻的报道,该车主在高速行驶中开启了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却因系统误识别广告牌为障碍物而紧急刹车,导致追尾事故。交警部门已明确判定,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在于车主。尽管车主坚称是车辆系统的失误导致了事故,要求厂家赔偿2万元的损失,但理想汽车方面仅提出了4000元的补偿方案,双方目前尚未就此达成一致。
理想汽车相关负责人对于这起事件表示,的确是系统软件误识别图片为实车所致,公司将对软件系统进行改进。事实上,这并非理想汽车第一次因系统误识别而引发关注。过去也曾有类似案例发生,比如理想L7将运动员苏炳添的广告牌错误识别成真人、理想L9在陵园误判有人经过等。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普遍处于L2阶段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系统还是算法,都尚未成熟到可以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程度。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L2级别的智能驾驶被定义为组合驾驶辅助,其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由系统及驾驶员共同完成,但责任主体依旧是人类驾驶员。这意味着,即便启用了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控制。
在这起理想L9的事故中,出现了所谓的“幽灵刹车”现象,即在无实际障碍物的情况下,紧急制动功能错误启动。通常情况下,紧急制动功能(AEB)是通过车辆搭载的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等实时检测前方障碍物距离并与设定的安全距离作比较,一旦低于安全距离便会自动触发刹车。不过,感知系统中,毫米波雷达并不擅长识别静态物体,而摄像头又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某车企工程师透露,出现这类误识别可能是因为前向毫米波雷达对金属材质过度敏感,或者感知硬件过多影响了静态干扰波的过滤。工程师指出,随着BEV大模型和占用网络等技术的引入,此类问题有所改善。
理想汽车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表示将通过优化算法来提高系统的识别能力,并通过OTA更新消除安全隐患。尽管如此,理想汽车的责任是否应该仅限于提供技术上的修补,还是应该承担起因技术缺陷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这之间的界限依旧模糊。
从法律角度而言,产品责任通常涉及产品设计、制造或警示标签上的疏忽,若消费者因此而遭受损失,生产厂家应承担相应责任。然而,在智能汽车领域,由于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相关法律法规尚在完善中,使得责任归属的判断更为复杂。
最终,智驾系统的责任究竟如何分配,或许需要更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行业内的标准化。与此同时,对于车主而言,认识到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保持必要的警觉和干预能力,仍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