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高的水稻!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带你回顾袁隆平的一生

绝密记实馆 2024-11-14 13:41:19

大家还记得袁隆平院士的梦想吗,这两天在重庆,15亩株高达常规水稻两倍以上的“巨型稻”试种成功,平均每蔸水稻植株的高度达到了2米左右。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真的实现了,我们多希望他能坐在水稻下面,亲手摸摸这比他还要高的稻子。大家纷纷怀念起那个可爱又接地气的袁老来。

当被问及自己的身体时,袁老幽默地回答自己是个“90后”。当被问到团队好不好带时,袁老一句话没说就开始挠起头来。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健康时,袁老则笑着说不要吃肥肉。还很伤脑筋地表示不爱带博士生,因为太麻烦了。而被提到老师对袁老的评语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时,袁老也是笑着赞同,说自己就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怎么样,看到这些以后是不是觉得袁老就是一个可爱的爷爷?但是对这个可爱的爷爷,网络上却突然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什么这种水稻口感不好,这种水稻吃不饱,最离谱的是他们甚至否定了袁老的功绩,说杂交水稻并不是他发现的。这些言论一出现,就引发了网友们异常的愤怒,纷纷对这些网络害虫们口诛笔伐。而小编在看到这些言论后,对这些人的评价只有四个字:非蠢即坏。那么这期视频,我就带大家看看袁隆平院士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和杂交水稻出生的坎坷,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好好看看国士无双的袁隆平院士。

首先,我想问下那些人,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吗?在现在的生活里饥饿似乎离人们已经逐渐远去了,偶尔的饿上几顿大部分也是为了减肥之类的“自愿挨饿”。但是1930出生的袁隆平院士,是切实经历过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他亲眼看到过因为吃不上饭,人们被活活的饿死。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做农校教师。在三年灾害期间,袁隆平在街上看到一群人在围观什么,走近一看,发现是两具饿死的尸体倒在大街上。那一幕袁隆平始终难以忘记,而这样的悲剧,也让袁隆平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农业研究中。在当时国外把杂交玉米和小麦都研究出来了,各国粮食产量疯狂增长,但是中国当时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世界三大主粮,玉米,小麦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的杂交,就剩下一个水稻了。那时候很多国家的科研队伍都在抢着研究杂交水稻。当时的袁隆平就在大山中,想着如何攻克杂交水稻的难关。但是他却被一个叫做李森科的苏联科学家耽误了,这个苏联科学家因为政治原因否定了孟德尔遗传学,还否定了基因,又自己搞了一套遗传学说,先不说袁老个人,就因为他,整个苏联的遗传学水平停滞了30年。而袁隆平一开始就是看得李森科的书,不出意外,多次尝试过后,均已失败告终。

直到1960年,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这株水稻,不仅麦穗非常大,而且颗粒也非常饱满。袁隆平顿时非常激动,如果成功培育了这株水稻,整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吃饱饭了。于是袁隆平精心培育这株水稻,并小范围地播种了一千株,天天到田里观察。结果一抽穗,袁隆平大失所望,这些后代们个个都是歪瓜裂枣。但是很快袁隆平又想起了孟德尔分离定律,一下反应过来,这是一株“天然杂交一代”。水稻应该是十分纯种的农作物的,这1000株水稻也应该和他们的长辈一样又大又饱满,但是袁隆平这1000株歪瓜裂枣的水稻却符合了遗传学理论中杂交二代的样子。于是袁隆平顿时从失望中恢复过来,并意识到水稻有杂交优势,一旦成功人工培育,中国就再也不会有人挨饿了。但当时国内外普遍都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的想法受到了不少人的嘲笑,袁隆平不为所动,不再去看李森科的学术研究,开始阅读起孟德尔遗传学的英文原著。

为了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株,袁隆平亲自把控水肥、撒药和除虫,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拿着15倍放大镜一株一株地看,就通过这种方式,袁隆平足足检查了14000多个稻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而当时贫困也如阴云一般笼罩着袁隆平,他和妻子邓哲刚认识时,家里只有一个水盆,还是漏的只能斜着用。而结婚后,两人的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中。邓哲怀孕的时候,他们的存款不到两百元。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在其他人都不看好袁隆平的情况下,邓哲却一直鼓励袁隆平,她让袁隆平大胆研究,还说大不了就一起去做农民。终于在1966年4月,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了《科学通报》,成功推翻了李森科的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但是袁隆平没想到,这条杂交水稻之路的后面却是更加的坎坷。

在精心培育下,最开始的6株水稻繁衍到了700多颗。袁隆平满怀希望地把它们移栽到了山坡上的小试验田里,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资料。但是仅仅一夜,这些秧苗全被人拔了,接着就有人放出消息,说袁隆平是个骗子,骗取国家经费,还搞不出来成果。那些秧苗是为了给上面一个交代自己拔的。这样明显的阴谋没有打倒袁隆平,他对自己说,能受妖魔真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抱着这样的想法,袁隆平和邓哲开始寻找残存的秧苗,终于在一口废井中发现了5颗残存的秧苗,而为了拉远实验材料的亲缘关系,袁隆平带领实验小组去往云南加速培育。谁知命运就好像和他作对一般,袁隆平到了云南,就碰上7.7级大地震。他从废墟中抢出种子抱到操场上。但实验没达到预期效果,他又跑去了更远的海南,结果又遇到了洪水,袁隆平又带人将秧苗连土一起挖出来。终于这么多的磨难过后,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发现了一株特殊的野生不育株,并起名为“野败”。通过野败的转育,雄性不育性得到了百分百的遗传,实验终于打开了关键性的突破口。在钻研杂交水稻的时候,袁隆平整整七年没有回家探亲,甚至自己的父母都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后来的袁隆平院士总是在各种场合提起母亲,他说,没有母亲的英语启蒙,他不可能在一片闭塞中,用英语学习孟德尔的理论。没有母亲的教诲,他也不可能从千百次失败中站起来,相信总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袁隆平院士说,他永远亏欠母亲。

而那些说这份功绩不属于袁老的人,看到这里以后还有什么好说的。杂交水稻这样一个重大的国家项目,肯定是由团队支撑的,作为国内研究水稻杂交优势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实验中的每一步都能看到袁老的身影,遇到瓶颈他和团队一起攻克难关,并为国家培养出众多农学专家。而最后还是官方半强制地将功绩归给袁老,因为当初申报国际奖项时,国际要求只能申报个人成功。但是在采访时,袁老每次都在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的功劳,是国家的支持。

袁老的一生都在为了让我们吃饱而奋斗着。国家给他送豪宅,他却用来研究“海水稻”。平时一有空他就去超市看粮价,看到粮价平稳就放心地离开超市。世界粮食奖的12.5万美元的奖金,国家科学技术奖的100万奖金他全部捐了出去,而自己只穿十块钱的衬衫,剪五块钱的头发。而在今年三月份袁老在病重住院后,都每天问护士天气情况,担心水稻的成熟。但是直到5月22日,袁老最终没有等到结果,就与世长辞。袁老的一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覆盖全球梦”。如果全球稻田一半是杂交稻,就可以多养活五亿人。第二个就是最近实现的“禾下乘凉梦”,只是禾下乘凉不是梦,只是难寻筑梦人。但看到自己的后辈们继续前仆后继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相信袁老也一定会在天堂开心地笑起来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