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优等生”带“差等生”,貌似是一个很普遍的不成文的传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少小学老师喜欢这么做。
我们家孩子的经历我女儿就是这么一个被老师看上的“优等生”,因为女儿是大队委、班委、课代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概从三年级开始,就由老师指定了一个班级成绩倒数三名以内的女孩让我女儿带着辅导学习、写作业,一直持续到了五年级的上学期,直到因为小升初学业压力加重之后,才停止了这种做法。
女儿放学回来,有时候会跟我们提及这些事情,辅导同学做习题、纠正错题,补习功课,掌握知识点等,孩子在谈论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的情绪,反而会跟我们分享她是怎么去做这些事情的,总是带着一份责任感来看待老师交代的这个工作,有时候放学之后需要留在课堂上给这位同学进行辅导帮助,女儿也总是无怨无悔的,至少我从没看到老师的这个安排给女儿带来过任何困扰。
因为最近几个月孩子们都在冲刺小升初,女儿也如愿拿到了我们这个城市排名前三的三所民办初中的录取通知书,获得了期望的结果,我们在跟女儿了解她辅导的同学的情况的时候,孩子告诉我们,那个同学的成绩进步很明显,原来是倒数1-3名,现在到了班级的中等水平了。
虽然这种安排需要占用孩子一些时间,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此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提升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就感,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
这种做法有哪些好处?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看似占用了孩子的时间,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但是,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帮助“优等生”巩固知识
我们都知道“复习”和“练习”是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辅导“差等生”,提供辅导的孩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传授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练习,而且为了帮助“愚钝”的同学掌握知识点,孩子会想尽办法来思考应该如何用更简洁明了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那么这个过程中,“优等生”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思考知识点,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收获,这种让孩子当老师的做法,对巩固孩子的知识,拓展孩子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友爱之心
孩子是没有那么多功利心的,只要老师分配了这种任务,孩子们总是很乐于接受的,通过这种互帮互助的做法,尤其是让孩子自己设定一些目标,对孩子的责任感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从我女儿的表现来看,这几年除了成绩一直能够名列前茅之外,孩子的责任心也很强,学习上基本不用督促,自己主动写作业、看书,主动承担帮忙照看弟弟的责任,在学校里面担负的学校大队委、班级纪律委员、课代表、学习组长的职责也很尽责,跟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对老师非常感恩。也因为这些原因,孩子也获得过区级的优秀学生荣誉,我觉得这些都跟孩子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三、帮助“差等生”提升学习成绩,改善习惯
“优等生”之所以优秀,除了智商、天分、家庭氛围的原因之外,往往会在自律性、学习方法、心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更多的特质,心态也会更积极努力。让“优等生”帮扶“差等生”,能够在自律、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去传授经验和技巧,也能在心态上感染和激励孩子,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哪些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这种做法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老师在做出这种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一、“优等生”的意愿和家长的意愿
有些孩子相对比较关注自我,不一定愿意在这种事务上花费太多的精力,此外,有些家长会对占用自己孩子的时间去帮助素不相识的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的孩子的做法,产生抵触和反对的情绪,担心由此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分心,甚至被“差等生”给带坏了。因此,老师在做出这种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征求孩子和家长的意愿,进行充分的沟通。
二、“优等生”自制力和责任心
小学的“优等生”,有相当部分比例是家长逼着学习给逼出来的,自主意愿有限,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管教,容易出现懈怠、消极的问题,如果这类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强,责任心不足,那么让他们去帮扶“差等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被拖下水。
三、“差等生”的综合情况
所谓的“差等生”,背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有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或者是从小没有及时的培养阅读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对于这类孩子,通常是可以通过辅导帮扶来进行提升的。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庭环境、教养等方面的原因,性格品行恶劣,那么这类孩子如果只是进行学习的辅导,几乎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需要慎重考虑。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