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出自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951年的一天,沈阳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14 20:48:08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出自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951年的一天,沈阳第一机床厂车间内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着一项特殊的任务——为新中国铸造国徽。他们仔细地将铜铝混合液浇注到早已准备好的模具中,整个过程一丝不苟,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完成浇铸后,大家满怀期待地等待混合液冷却。等冷却完成,工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模具,想看看国徽铸造的效果如何。可让人大失所望的是,铸件表面坑坑洼洼,多处凹凸不平,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看着失败的铸件,在场的每个人都愁眉紧锁,眼里满是失望之色。   其实,厂里承接国徽制造任务的时候,大家心里就有些忐忑。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当时只能用勺炉制造一些简单零件,根本没有铸造这么大型精密工艺品的经验。但是,国家既然信任地将这项重任交给他们,他们就决心排除万难,圆满完成任务,绝不辜负国家的嘱托。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全厂上下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厂领导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大家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了工作中。由于当时的条件十分有限,很多设备都需要工人们自己动手制作。技术人员用砖头砌炉子,用铁罐来盛装熔化的铝水,甚至自制木棍进行人工搅拌脱氧。晚上观察铝水温度变化,工人们只能用自己的肉眼来判断。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   当国徽铸造进行到最后一道工序时,问题出现了。由于铜和铝的熔点温差太大,在混合液冷却后,金属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疏松和缺陷,远远达不到国徽制造的要求。面对眼前的困难,工人们一筹莫展,整个车间内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情绪。   关键时刻,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站了出来。他建议在浇铸的同时不断浇冷水,以加快冷却速度。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竟然奇迹般地解决了问题!当再次打开模具,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次铸造的国徽铸件表面平整光滑,纹饰清晰饱满,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老师傅的智慧点子,化解了最后的难关。但这仅仅是国徽制造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从最初的构思设计,到选材铸造,再到最后的打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人们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他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硬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谱写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1951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一枚崭新的国徽悄然升起,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它镶嵌着金色的麦穗,中间是一颗闪耀的五角星,周围环绕着齿轮和麦穗,寓意着工农联盟。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庄严而神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一刻,所有参与制作的工人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枚新国徽的诞生,凝结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制造者的巧夺天工。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成品,历时半年有余。设计师们广泛搜集素材,揣摩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图,力求将新中国的精神面貌完美呈现。他们一稿又一稿地修改图纸,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直至达到完美。   而制作过程更是困难重重。沈阳第一机床厂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任务。尽管他们对大型工艺品的制造还很陌生,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工人们发扬"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精神,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了生产中。   从铸造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精益求精。铸造车间的大火炉旁,铸工们挥汗如雨,将熔化的铜铝混合液小心翼翼地浇注到模具中。打磨车间内,工人们戴着放大镜,仔细地修补每一处铸件表面的疏松砂眼。一双双手布满厚茧,一张张脸被烤得黝黑,但没人喊一声苦。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做出一枚最完美的国徽,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最后一道镀金工序完成,一枚崭新的国徽终于光芒四射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一刻,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激动万分。有人热泪盈眶,有人手舞足蹈,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厂长和工人代表一起,郑重地在国徽上覆盖上鲜红的绸缎。   "老张,你看,这就是咱们的新国徽,它可真美!"一位年轻工人激动地对身旁的老师傅说。   老张此时也红了眼眶。他轻轻抚摸着国徽光滑的表面,仿佛在抚摸一个初生的孩子。"是啊,这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咱们工人阶级的骄傲!它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啊!"   这番对话,道出了所有制造者的心声。这枚国徽,不仅是新中国的象征,更承载了每一位劳动者的自豪与希望。她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也必将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沈阳第一机床厂铸就国徽的故事,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却生动诠释了中国工人阶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坚韧的意志,铸就了一个个辉煌,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这种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0 阅读:24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