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清朝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刑场上,靖南王耿精忠被绑于木架之上。 刽子手以鱼鳞细刀行刑,三千六百刀分三日割尽其肉,骨骼寸断,血尽而亡。 其肉被分予范承谟后人祭奠,尸骨则抛入荒野。 这是清朝唯一一位被凌迟处死的藩王,其惨烈结局远超吴三桂病逝、尚可喜善终的命运。 而他沦落到这个结局,可以说是不作不死。 耿精忠在1676年投降清廷后,看起来好像曾短暂被宽恕,甚至参与平定尚之信、郑经等叛军,立下战功。 但是康熙怎么可能会忘记其“负恩谋反”之罪。 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后,大学士明珠上奏:“精忠罪浮于之信”,直指其背叛远超尚之信的反复无常。 康熙借此契机,以“降后尚蓄逆谋”之罪将其凌迟,震慑汉人藩镇,向八旗贵族宣示皇权不容挑战。 凌迟在清代多用于“谋逆大罪”,而耿精忠这个人还比较特殊。 特殊在于他是清廷三代恩养的“自家人”。 其祖父耿仲明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归顺,被编入汉军正黄旗。 父亲耿继茂为清朝平定南明立下汗马功劳。 耿精忠本人更迎娶肃亲王豪格之女,成为皇亲国戚。 如此身份却高举“反清复明”旗帜,其背叛被视为对满洲统治合法性的根本否定,故而必须施以最残酷的惩戒,以儆效尤。 耿精忠与吴三桂同属三藩之乱的核心人物,但结局截然不同。 吴三桂的反叛具有清晰的政治叙事。 他是明朝旧将,降清后又反,其行为可被纳入“贰臣-叛臣”的传统框架。 康熙对其定位是“外患”,故征讨时侧重军事镇压而非道德审判。 吴三桂称帝后病逝,清廷甚至默许其短暂使用“周”国号,因其死亡已自然消解威胁,过度羞辱反可能激发汉人悲情。 耿氏则不同。 作为“满化汉臣”,他的反叛被视作内部体系的溃烂。 其祖父耿仲明早入旗籍,家族与满洲权贵通婚,本应是最可靠的统治工具。 然而耿精忠却以“复明”为名反清,这在康熙看来不仅是叛乱,更是对满洲-汉军旗联盟的背叛。 更致命的是,他在投降后仍试图维持藩王特权,甚至觊觎天命,这触及了皇权“唯我独尊”的底线。 康熙对吴三桂,重在军事消灭;对耿精忠,则需道德毁灭。
不作不死,清朝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刑场上,靖南王耿精忠被绑于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14 23:54: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