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前几天不是放大招开启全民智驾了吗?
然后这两天我看到有一些厂商还是会比较应激的。
比如这两天看到最多针对比亚迪的话术是所谓「混淆高阶智驾」、要把比亚迪挤压在20万以下的市场…
我感觉真没什么必要。
因为比亚迪能做,另外的厂商也可以跟上,最后造福的是社会,是用户,然后才会反哺企业本身。
就好比如DeepSeek开源,难不成国内厂商都得摆出一副明天要破产的样子攻击DeepSeek吗?这不合理。
而且,不说汽车这种大件,哪怕是手机、数码3C,同一系列产品,哪家不是分个中高低端,不是搞个运行内存、存储内存区分?
拿iPhone来说吧。
SE是面对中端市场,Pro就是高端。
因为要拿捏市场的规律,就要覆盖不同用户的需求。
真正有格局的企业,永远不在乎技术独占,而是生态覆盖。
比亚迪人自己家的产品,面对不同价位下放不同的功能,将天神之眼变成ABC,又有何不可呢。
用7万的产品培养出用户的智驾习惯,再接着用30万进阶用户的使用需求——这在手机行业早已经验证过效果了的。
我就感觉,比亚迪做一个智驾像是揭开了行业的遮羞布似的。
之前车企靠着所谓智驾高溢价赚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现在别人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将科技带给用户,反倒成为了敌人。
与其纠结「智驾该不该下放到10万级市场」,不如多思考思考比亚迪如何用这套打法倒逼国际巨头转型的。
特斯拉FSD订阅费至今仍是多数用户的奢侈品,而比亚迪已让欧洲街头跑着7万块带高快领航的海鸥——这种「技术民主化」的杀伤力,远比欧洲市场销量反超特斯拉更深远。
当德国工程师还在为「是否该为大众ID.3增加激光雷达」争论的时候,中国车企已经在用规模化制造和垂直整合能力,将智驾变成了普惠基建。
因此,如果说要树立一个「假想敌」的话,那你应该想想如何对标特斯拉,比比跟人家的电池能耗,比比FSD,比比如何才能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
光是窝里斗是没出息的。
要学就多学一下保时捷的格局。
小米SU7 Ultra在上赛中刷了保时捷拿下来的成绩,人保时捷还不是敲锣打鼓地表示恭贺。
真正的对手向来是互相尊重的。
等哪天,国际上用特斯拉的FSD和咱们本土企业的智驾系统进行比较或者进行性价比投票的时候,这场比赛才是真的进入决赛圈。
要知道,我们的敌人永远不在本土。
我们要做的,是让全球消费者觉得——智能驾驶该由中国车企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