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看戏,突然一个戏子说:“我这个假皇帝还有座儿,瞧那个真皇帝,只能站着。”百官

琴音入梦来 2025-02-15 18:04:48

慈禧看戏,突然一个戏子说:“我这个假皇帝还有座儿,瞧那个真皇帝,只能站着。”百官一听,惊掉了下巴,慈禧却红着脸,“赏!” 清朝道光年间,天津城里出了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就是后来闻名京城的戏子刘赶三。刘赶三原名刘保山,生于1816年,出身于一个开中药铺的普通家庭。 少年时期的刘赶三饱读诗书,立志科举入仕。可命运弄人,他屡试不中,最终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登台唱戏。 他的体型瘦小,但嗓音清亮,念白响亮有力。这副好嗓子配上他独特的表演方式,很快就在京城戏班里站稳了脚跟。 刘赶三最擅长的是丑角和老太太的角色。他独创的"五官挪位"变脸技巧,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又不觉得做作,成为了他的标志性表演特色。 在戏班里,他有个独特的习惯,就是一天要赶着演三场戏。这在当时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大多数演员都认为这样会损害嗓子。 正是这个特点,让他得了个"赶三"的外号。刘赶三不以为耻,反而欣然接受,干脆把这个外号作为了自己的艺名。 他最拿手的剧目是《请医》,把自己祖传的中药知识融入到戏词中。那些枯燥的药名在他的改编下变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除了精湛的表演技艺,刘赶三还有一个绝活——骑真驴上台。他养了一匹名叫"墨玉"的毛驴,浑身漆黑,四蹄雪白,成为了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最让人称奇的是他那"毒舌"的本事。有一回在官宦人家唱戏,他扮演庸医,当场编词讽刺在座的"走狗"。让那些达官贵人们气得说不出话来。 在恭王府演出时,他更是大胆,看见台下坐着三位王爷,竟然喊"老五、老六、老七,出来见客"。这一喊不要紧,可把王爷们气坏了,因为这正是青楼里称呼姑娘们的方式。 在清朝后期,光绪皇帝虽贵为天子,实际上却处处受制于慈禧太后。这种尴尬的处境,在宫廷看戏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按照慈禧太后定下的规矩,光绪皇帝每次看戏都必须站在她身后伺候。不管戏演多久,光绪都要保持站立姿势,一动不动。 台上演员欢歌笑语,台下文武百官正襟危坐。唯独这个天下之主,反倒像个小厮一样站着。 这样的场景,在紫禁城内早已成为常态。但凡慈禧太后看戏,必定是她高居正中,群臣分列两侧。 就连一些品级不高的官员都能坐着欣赏戏曲,身为九五之尊的光绪却只能站着。这种反常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晚清时期朝廷的真实状况。 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座次"代表着尊卑等级。慈禧不给光绪安排座位,实际上是在向文武百官传达一个明确信号。 每当锣鼓喧天,戏子登台时,光绪就要开始他的"站岗"生涯。有时一场戏要演几个时辰,他就得站几个时辰。 台下的大臣们看在眼里,却无人敢出声。谁都明白,这是慈禧在刻意羞辱光绪,展示她的权威。 即便是朝中重臣,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毕竟,慈禧太后掌握着朝廷的实权,连皇帝都要听命于她。 这种奇怪的现象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一个戏子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这个戏子就是刘赶三。 那一天,慈禧太后又在观看戏曲,光绪皇帝依旧站在她身后。刘赶三正在台上演出《十八扯》,突然灵机一动。 他看着台下的情景,脱口唱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台词:"虽然我是个假皇帝,我还能有个座,瞧那真皇帝,连个座都没有!"这句话一出,整个戏园鸦雀无声。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样公开讽刺慈禧太后的权势,在当时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慈禧太后面对如此直白的讽刺,竟然出人意料地说了声"唱得好,有赏"。她随即示意太监李莲英,为光绪皇帝搬来了一张椅子。 这一幕彻底改变了宫廷看戏的规矩。从此以后,每当慈禧观戏,光绪皇帝终于有了自己的座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没有降罪于刘赶三,是因为她深谙为政之道。若因一个戏子的玩笑话大开杀戒,反而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刘赶三凭借着这一句台词,不仅为光绪争得了尊严,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让他成为了晚清戏曲界的一个传奇。 然而,刘赶三的结局却并不圆满。1894年,他在台上演出时讽刺了被革职的北洋大臣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刚刚因为甲午战争战败被革去顶戴花翎。刘赶三在台上对着他的毛驴即兴说道:"再不听话,就去掉你的顶戴,拔去你双眼花翎。" 这番话正好被台下的李鸿章之子听到,当场勃然大怒。他们冲上台去,对刘赶三拳脚相加。 年迈体衰的刘赶三经不起这样的殴打,三天后含恨离世。陪伴他多年的毛驴墨玉,在主人去世后也绝食而亡。 刘赶三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谏诤"精神的可贵。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古代文人"劝谏"的使命。

1 阅读:653

评论列表

哈哈神兽

哈哈神兽

4
2025-02-15 23:41

曹孟德至丕居处,喜丕之草席,遂问编席者谁,侍乃告系甄姬所编。曹恐传出儿媳编席不雅,遂再问,侍曰:甄姬爸能编。

猜你喜欢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