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对慈禧破口大骂。慈禧勃然大怒,要把他处死。然而,章

霭烟波渺 2025-02-15 18:05:50

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对慈禧破口大骂。慈禧勃然大怒,要把他处死。然而,章太炎却提前躲进了租界不出来。慈禧实在没办法,最后想了个昏招。 1931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实业家杜月笙,正为自己新建的家族祠堂筹备落成典礼。 为了给祠堂增添文化底蕴,他决定请当时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祠堂撰写碑文。 章太炎此时已年过花甲,但仍保持着一贯的清高本色。对于杜月笙的请托,他欣然应允,分文未取,便挥笔写就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落成记》。 这篇碑文不仅记载了杜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当时的上海滩,能请到章太炎题写碑文,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因为章太炎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更是一位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士人。提起他的名字,上海滩的文人雅士无不肃然起敬。 这种敬重,与他28年前的一段传奇经历密不可分。 1903年,《苏报》虽然创刊时间不长,但因其锐意改革的编辑方针和大胆犀利的文风,很快就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起了广泛关注。 章太炎正是看中了《苏报》的这种特点,决定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政论文章。他的文章言辞激烈,直指时弊,将矛头对准了当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手握大权的慈禧太后。 文章中,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种种作为,指出清廷的腐败统治正在将国家推向深渊。 当时的中国,义和团运动刚刚结束不久,八国联军侵华的创伤还未痊愈。在这样的背景下,章太炎的文章不仅尖锐地批评了时政,更大胆地点名抨击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施政弊端。 《苏报》的编辑部成为了上海知识分子聚集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不少人专程前来购买报纸,争相传阅章太炎的文章。 文章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上海的商人们带着报纸南来北往,让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响应,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章太炎观点的支持。 他们认为,这篇文章道出了很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发表的时机恰逢清廷危机四伏之际。八国联军入侵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民间对清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苏报》的发行量迅速攀升。 许多人专门订阅这份报纸,期待着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犀利文章。《苏报》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改革思想的传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文章一经发表,许多人私下传阅,议论纷纷。有人赞叹章太炎的勇气可嘉,也有人担心他会因此惹祸上身。 这篇文章很快送到了慈禧太后的案前。 她立即命人四处追捕,誓要将章太炎凌迟处死。章太炎在得知自己被追捕后,迅速作出反应,选择逃往上海的英国租界。 尽管慈禧派出的追捕队伍紧随其后,但由于租界是外国领土,慈禧的势力无法进入,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于是,她决定向英国租界施压,要求查封《苏报》并逮捕章太炎。然而,租界方面坚持新闻自由原则,拒绝了她的要求,认为不能因为清朝一国的事务而干预租界内部的事宜。 慈禧心头的不甘愈加加深。她深知,若是继续依靠武力,只会让清朝的威严在国际上更加受到嘲笑。 此时,慈禧思索片刻,心生一计。她决定采取一个看似合法,但颇为另类的做法。她派出清廷的代表,直接向英国租界法庭提起诉讼,指控章太炎“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 租界法庭接受了清廷的起诉,按照租界的法律程序处理了案件。最终,租界法院查封了《苏报》,并判处章太炎三年徒刑。 这一决定让慈禧感到一丝得意,她提出要将章太炎引渡回国,以便在国内更严厉地处置他。 要求遭到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英国方面清楚,如果将章太炎交给慈禧,可能将为其带来杀身之祸,毕竟慈禧那时的暴政早已为人所知。 表面上看,慈禧似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 她依靠外国法庭来制裁本国人,虽然一时能给章太炎制造困境,却也无形中将清朝的国威践踏到尘土之中。 一个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竟然求助于外国法庭来处理国内事务,清廷在国际上颜面尽失,尊严也遭到了打击。 章太炎却并未因此遭受名誉上的损害,反而因为他敢于直言批评清朝腐败的政权,勇于挑战权威,赢得了更多士大夫的尊敬与支持。 许多人开始更加敬佩这位敢于抗争、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

0 阅读:93
霭烟波渺

霭烟波渺

霭霭烟波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