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志愿者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捡垃圾80多岁的老人,家里竟然有黄埔军校的同学录,通过交谈了解他竟然是戴春荣的中校,多次参加抗日,现在以捡垃圾为生。 市区街头的行人裹紧棉衣,匆匆而过。几名社区志愿者正在开展例行的困难户走访工作。拐过一条僻静的小巷,志愿者们注意到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正在垃圾桶旁仔细翻找着什么。 老人穿着一件褪色的深蓝色棉袄,背着一个装满废品的编织袋。他专注地工作着,似乎丝毫没有注意到周围人的目光。 "老人家,天这么冷,您还在外面捡垃圾啊?" 老人抬起头,露出和善的笑容,介绍说自己姓王,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在简短的交谈中,志愿者得知老人独自住在附近的一间老房子里。 考虑到天气寒冷,志愿者提出送老人回家。走进老人居住的房间,屋内的陈设十分简陋:一张木板床,几把破旧的椅子,墙角堆放着收集来的废品。 但在这贫困的环境中,志愿者的目光却被一个保存完好的老式皮箱吸引住了。 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打开皮箱。出乎意料的是,箱子里整齐地放着一本已经泛黄的同学录。 这本同学录的封面上印着"黄埔军校"几个烫金大字。翻开内页,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个个熟悉的历史名字,其中就包括宋希濂、廖耀湘等抗日名将。 老人见志愿者对同学录产生了兴趣,这才慢慢道出自己的身份。 原来,眼前这位日常以捡垃圾为生的老人,就是曾经担任过戴春荣中校的王飞黄。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多次参与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看着墙上挂着的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王老先生简单讲述了自己的近况。他的儿子因患脑瘤做了手术,家里欠下了将近十万元的债务。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他选择了出来捡垃圾补贴家用。 老人名叫王飞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年仅18岁的王飞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日子比他想象的更加严苛。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训练,但王飞黄总是提前半小时醒来,利用这段时间温习军事理论。 其他同学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操场上反复练习军事动作。这份刻苦精神很快得到了教官的认可,他成为了班级副班长。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王飞黄被分配到了廖耀湘将军的部队。在河口战役中,他首次经历了真正的战场洗礼。随后的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激烈的战斗中,王飞黄曾与徐向前将军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 他所在的部队与徐向前将军的部队协同作战,成功阻挡了日军的进攻。这段经历,成为了他最为珍贵的战争记忆之一。 左臂上的伤疤,是在一次白刃战中留下的。当时,王飞黄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搏斗,一名日军士兵从侧后方偷袭,给他的左臂留下了刀伤。 直到战斗结束,他才去医治,但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至今留下了明显的疤痕。 老人简陋的房间一角,还保存着一面布满弹痕的日军军旗,这是他在战场上亲手缴获的战利品。每当清明节来临,王飞黄都会独自一人来到当地烈士陵园,看望那些未能回来的战友。 王飞黄虽然生活困苦,但对国家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关注。他常说,看到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当年的付出就都值得了。 即便在这个年纪,他仍然坚持说:"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
一天,志愿者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捡垃圾80多岁的老人,家里竟然有黄埔军校的同学录
清风过石桥
2025-02-15 18:07:39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