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为了保护50毫克的镭,他扮成乞丐模样,从北京徒步来到了长沙清华。 1937年,清华大学临时校舍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引起了门卫的注意。这个"乞丐"身上散发着异味,面容枯槁,他走进校园时,竟然熟门熟路地朝着实验楼的方向走去。 有人赶紧通知了梅贻琦校长。梅校长匆匆赶来时,看到的是一张布满尘土和汗水的脸。仔细端详片刻后,梅校长突然愣住了——这不是物理系的赵忠尧教授吗? 赵忠尧出生于1902年,浙江诸暨人,1925年以优异成绩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并加入了清华大学的教职行列,担任助教一职。 赵忠尧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有自己的研究。 1927年,赵忠尧远赴美国,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有幸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的学生。 在完成美国的学业后,又继续在德国和英国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物理学水平。 在剑桥大学时,赵忠尧遇到了当时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教授——核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教授赠送给赵忠尧50毫克镭,为中国后来的核物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学成归国后,赵忠尧选择回到清华大学继续教学。 他开展了重要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还培养了包括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王淦昌等在内的一批杰出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核物理领域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很快就控制了北平周边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不得不做出南迁的决定。 对赵忠尧来说,最令他担忧的是实验室里的那50毫克镭。这些放射性物质在当时的中国极其珍贵,若是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赵忠尧将装有镭的铅盒仔细包裹,贴身收藏。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特意将衣服弄得破旧不堪,还故意蓬头垢面,让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流浪的乞丐。 南下的路上,赵忠尧遇到了不少同样在逃难的百姓。有时,一些热心的农家会给这位"乞丐"一碗粥,或是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 经过艰难跋涉,赵忠尧终于抵达了位于长沙的临时校舍,50毫克镭终于安全了。在确认他的身份后,镭转移到了临时搭建的实验室中。 战争结束后,赵忠尧继续投身于中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近代物理系,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核物理人才。那50毫克镭,也为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为了保护50毫克的镭,他扮成乞丐模样,从北京徒步来
雾隐轻语者
2025-02-15 18:08:29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