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逃后,日本人拍摄的紫禁城宫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清军在故宫东华门部署200多支抬枪和洋枪,在东安门内大桥部署6门洋炮,在天安门和午门都部署了部队。 半个月前,这里还是清军重兵把守的防御要地。在紫禁城外围,清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部署。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侧的重要门户,清军在这里部署了200多支各式枪支,既有传统的抬枪,也配备了新式洋枪。这些武器排列在城墙两侧,枪口对准城外的广场,构成了一道严密的火力网。 东安门内大桥是另一个防御要点,清军在桥头两侧摆放了6门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野战炮,这些火炮虽然数量不多,但火力凶猛,是守军倚重的武器。 天安门和午门作为紫禁城的南面门户,更是重中之重。清军在这里部署了精锐部队,战士们日夜巡逻,确保皇宫安全。士兵们在宫墙下搭建了临时营房,每天按时换岗,检查武器装备。 这些防御部署终究未能抵挡住八国联军的进攻。天津的陷落,犹如打开了北京城的南大门,1.87万名八国联军将士涌入紫禁城。 日本派出了一个步兵旅团,外加4个炮兵中队和1个工兵连;英国的皇家威尔士火枪团和皇家炮兵团昂首阔步;来自英属印度的第7孟加拉步兵团、第1孟加拉骑兵团、第1锡克族步兵团和第24旁遮普步兵团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美国派出了第9步兵团和第14步兵团;俄军也派出了数量可观的部队。 各国军队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不过,各国部队之间的配合并不总是那么顺畅。在行军途中,经常因为道路和补给问题产生争执,有时甚至需要各国指挥官召开临时会议来协调。 1900年,联军大举进攻北京前的北仓战场。这里是北京的重要门户,清军深知北仓失守意味着北京将无险可守,于是在此构筑了数英里长的战壕,并布置了多挺马克沁机枪。 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让清军在防守上占据了优势,正面强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了突破清军的顽强防线,联军不得不调集两个炮兵团进行火力压制。 尽管如此,清军仍然死守阵地,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防线最终被突破。 日军冲锋在前,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42人阵亡,255人负伤,12人下落不明。北仓的胜利让联军看到了进军北京的希望,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国部队在协同作战上的严重缺陷。 杨村之战紧随其后。不同于北仓的日军主攻,这一次由英美联军承担了主要攻势。联军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导致部队在战场上各自为战,战斗力无法有效发挥。 激战中,美军21人阵亡,54人重伤,英军也有46人伤亡。战场上硝烟弥漫,英军谍报官宝复礼在《京津随军记》中曾写道,杨村之战中的失利让联军清醒地认识到,北京的战斗将更加艰难。 8月13日,联军终于抵达北京城下。第一天的攻城战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日军和俄军选择正面强攻,却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各自损失了约100人,城防依然固若金汤。 联军为如何突破城防苦思冥想时,英美军队发现了城防中的薄弱环节——水门。 这个隐蔽的突破口成了联军扭转战局的关键。部队悄悄沿着水门渗透进城,成功打开缺口,随后的攻城战迅速转变成激烈的巷战。 城内战斗远比城外更加残酷,狭窄的街巷中,刀剑和枪声交织,血流满地。日军在巷战中再度损失惨重,226人阵亡,俄军也有206人伤亡,英美联军则伤亡70余人。 各国部队纷纷进入城内,战争的惨烈程度在记录中留下了真实的痕迹。据《回顾八十年》和宝复礼的《京津随军记》记载,联军在此次攻城战中总共伤亡超过500人。 曾经的皇家禁地已经成为了各国军队的驻地。那些被遗弃的抬枪、洋枪,那6门沉默的克虏伯野战炮,以及天安门、午门前清军留下的营盘,都在诉说着一个王朝最后的时刻。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2评论】【3点赞】
胖狗狗
东南互保[狗头],实际上八国联军就是聂士成的一部分武卫军在打,袁世凯,几万兵力一直在山东,董祥福也打了,护着慈禧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