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8年,曹操下令处死孔融,孔家顿时哭声一片,但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在墙角旁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15 19:48:22

[太阳]208年,曹操下令处死孔融,孔家顿时哭声一片,但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在墙角旁若无人地下棋。士兵看了好奇:“你们爹都要被砍了,你们不害怕吗?”。孔融9岁的女儿说了8个字,不仅成了千古名句,也让他们命丧黄泉。   建安十三年的一个黄昏,孔府内院一片愁云惨淡。府中下人纷纷掩面而泣,家眷们悲声四起,唯有墙角处传来一阵轻微的棋子落盘之声。孔融的一双儿女却仿佛未受外界影响,专注地对弈着。九岁的女儿手持黑子,七岁的弟弟执白子,两人神情平静,举止从容。府中的侍卫见状,不禁为之侧目。这一幕看似平常的手足之戏,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显得格外不寻常。   要说到这对兄妹为何会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下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孔融说起。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誉。不仅如此,孔融在为官之路上也颇有建树。在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最终被任命为北海国相。   在北海任职的六年间,孔融政绩斐然。他大力修缮城邑,重视教育,创建学校,推崇儒学,提拔人才。其治理方式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朝廷的赏识,后来更是被委以青州刺史的重任。因其在北海的卓越表现,时人尊称其为"孔北海"。   然而好景不长,建安元年,袁谭率军进攻北海。孔融与之激战数月,最终不敌,只得逃往山东。所幸朝廷并未因此冷落他,反而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继而担任太中大夫。在这期间,孔融结交了不少才子名士,府上常常高朋满座,文人雅士往来不绝。   但孔融性格耿直,又喜欢评论时政。随着曹操势力日渐壮大,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其手中,孔融看不惯这种局面。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提出"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的主张,这无异于与曹操的野心正面冲突。即便是在私下场合,他也常常对曹操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   曹操对这位口无遮拦的大臣自然十分忌惮。虽然碍于孔融在士林中的崇高地位,表面上还要维持和气,但心中的不满却与日俱增。适逢山阳人郗虑看准时机,以孔融"蔑视国法"为由上奏弹劾。曹操又故意挑唆二人相争,孔融也不知趣,仍然据理力争。   就这样,一场足以改变孔氏一门命运的风暴,正悄然酝酿。而此时的孔府内院,两个天真的孩子还在专注地对弈,殊不知他们即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转折。那个看似平静的黄昏,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悲怆的篇章。   随着孔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一场针对孔融的政治风暴终于爆发。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突然上奏朝廷,指控孔融在北海任职期间"招合徒众",图谋不轨。不仅如此,路粹还列举了诸多罪状:孔融曾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在与孙权使者会面时出言不逊,更有甚者,他经常不按规矩行事,被指"秃巾微行,唐突官掖"。这些指控最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作结。   朝廷内外都明白,这些罪名不过是曹操除掉孔融的借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没有人敢为孔融说话。就这样,一代名士即将迎来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孔融被押解入狱时,他只为自己的一双儿女担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曹操提出请求,希望能够饶过无辜的孩子。   然而,正是这对看似人畜无害的孩子,却因为一句话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时有侍卫见两个孩子依旧在下棋,便上前询问他们为何如此淡定。孔融的女儿抬起头,平静地说出了那句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出自九岁女童之口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不久后,有人送来了一碗肉汤。七岁的弟弟因为口渴,正要喝下,却被姐姐阻止。姐姐提醒他们即将面临的处境,弟弟这才放下碗,失声痛哭。这对兄妹的言行很快传到了曹操耳中。这位已经权倾朝野的丞相,对这对聪慧早熟的兄妹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如此睿智的后人,若是让他们长大成人,日后必定会成为心腹之患。   于是,曹操下令诛杀孔融全家。当行刑的士兵来到时,姐弟俩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定。孔融的女儿甚至安慰弟弟说,死后能够见到父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两个孩子从容就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曾流露出惧色。   这一天,整个孔府都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孔融一家的悲剧让所有知情者都为之动容,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同情。孔家的尸首甚至无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孔融的好友脂习冒着风险,为这位故交完成了最后的礼数。   就这样,一代名士孔融和他的一双儿女,都因为那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感叹而命丧黄泉。这八个字不仅成为了千古名句,更成为了他们的催命符。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乱世之中,一个人的才华与气节,有时却会成为压垮自己的重负。

0 阅读:84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