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5-02-17 11:01:59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冉广岐此话一出,现场鸦雀无声,安静的可怕,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的质疑声。 “那可是整整47万人,全部让他们搬到室外,如何说服他们?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再说了,预测的也不定……” 地震没发生,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至少广大群众的人身安全不会面临威胁;如果地震发生了,让群众们提前搬出住宅地,依旧是远离危险,对于群众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明明是为群众的安危着想,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原因就在于地震预测并非十分精准,也只能预测个大概,地震预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草率预警,面临的则是社会大规模群众的恐慌,各项工作在群众的恐慌状态下是无法及时、顺利的进行的。 这便是最引起歧议的地方,然而1976年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曾在唐山召开了一场关于地震预测以及预防的会议。 会议过程中,多位地震预测的权威性专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在7月22日到8月5日期间,河北很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当时冉广岐参与会议,听到这句话,心中顿时一惊,一旦地震发生,尤其是这么严重的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通知不及时,届时很可能是一片惨象。 作为河北省的一方领导,冉广岐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他深知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人是无比渺小的存在,因此必须及时采取行动,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至上。 想到此处,冉广岐立刻做出一个决定,那是无数群众的生命,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即便是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冉广岐也要力排众议,提前发布通知,做出下一步的决策。 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小心谨慎,冉广岐在7月16日以县委的名义发布了地震预报,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全县800多名干部召集在一起开了一场“临时会议”。 会议结束后,冉广岐立刻带领县委的各位干部布置一系列的防震措施,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冉广岐只能通过最原始的办法,用喇叭广播的方式来回通知。 同时,各种有关防震的知识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普及下去,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所有的群众都被转移到空旷的地带、白天不锁门、晚上不入户…… 起初,这一行为,确实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造成了不小的乱象,但当群众们看到冉广岐带领着众多干部们身先力行、以身作则,他们心中的抱怨也消失殆尽。 “有什么好抱怨的,领导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考虑吗?那可是地震,若是发生了,没有做好预防,得多少人丧命?” 群众当中也有很多明事理的人,主动为冉广岐等众多干部们“说好话”,然而,事实证明,冉广岐宁愿不要自己的乌纱帽做出的决定是明智的,因为他挽救了整整47万群众的生命。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唐山被一场地震侵袭,那一瞬间,似乎有天崩地裂之势,原本看起来坚不可摧的房屋瞬间坍塌。变得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在顷刻间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他们在睡梦中永远的沉睡,再也看不到第二天冉冉升起的朝阳,而距离唐山市区不到115公里的青龙县,面对大自然的惊天怒吼,只有一人伤亡! 整整47万人口,因为冉广岐的坚持和未雨绸缪,而避免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地震灾难,看着坍塌的房屋,青龙县的群众们目瞪口呆,如果不是冉广岐,或许他们也同那些房屋一样,彻底“坍塌”。 冉广岐的坚持创造了地震来临时的奇迹,即便是堵上自己的前途,他也在所不惜,这或许才是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一心为民办事的好官! 东方网2008-05-27《唐山地震青龙县奇迹回放:全县仅1人死亡》

0 阅读:0
百态人间如流水

百态人间如流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