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1日,重庆建设厂工人何心贵在前往车间领工资途中,被一枚子弹击中。事后,何心贵的儿子何阳了解到,打死他父亲的是重庆第三十五中学的一名17岁学生。 1977年深秋,重庆沙坪公园内落叶纷纷。何阳站在一座刻有"挥泪继承烈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的墓碑前,静静凝视着父亲何心贵的名字。十年过去了,那个夏日清晨发生的一切,依然像一把钝刀,深深嵌在他的记忆里。 何心贵是重庆建设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那个年代,能在国营大厂工作是许多人羡慕的事。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厂区总是格外热闹。工人们排着队,脸上洋溢着笑容,讨论着这个月的工资该怎么用。何心贵也不例外,他总会提前计算好该给妻子多少管家钱,该给孩子们留多少学费和零用钱。 那是1967年的夏天,重庆的天空像往常一样湛蓝。8月1日这天,何心贵早早地起床,妻子给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早饭。平日里并不爱说话的何心贵,那天却和家人聊了很多。他说起厂里最近的变化,说起孩子们的学习,还跟妻子商量着要给小儿子添置新书包的事。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家人最后的团聚。 上午九点刚过,何心贵背着他那个褪了色的帆布包,像往常一样往车间走去。厂区里人来人往,都是熟悉的面孔。他转过一个拐角,准备抄近路去车间。就在这时,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夏日的宁静。 消息传到家里时,何阳正在学校上课。被老师叫出教室的那一刻,他还在想是不是自己又犯了什么错。直到看见满脸泪水的母亲,他才意识到家里发生了大事。但即便如此,他也没能立即明白,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个夏天,重庆的天空依然湛蓝,蝉鸣依然聒噪,建设厂的机器依然轰鸣作响。但对何阳一家来说,整个世界仿佛在那一声枪响中失去了所有色彩。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很快陷入了困境。建设厂对这起悲剧几乎置之不理,连一分抚恤金都没有发放。 十年后的今天,何阳站在父亲的墓前,看着墓碑上的字迹,回想着那个夏天发生的一切。在这片寂静的园林里,还长眠着另外30位在同一时期失去生命的无辜者。他们的故事,都深深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真实的见证。 失去父亲后,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何阳和母亲的肩上。曾经靠着父亲工资过着安稳日子的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困境。母亲开始四处奔波,寻找一切可能的工作机会。何阳也不得不提前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在街边摆起了小摊,贩卖些简单的日用品,补贴家用。 建设厂的态度让这个饱受打击的家庭雪上加霜。那个年代,国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后,家属通常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抚恤金。但在何心贵的案子里,厂方始终没有发放任何补偿。仿佛这个为工厂付出多年的员工,从未存在过一般。 到了1977年,随着整体社会环境的缓和,何阳一家终于有了寻找真相的勇气。起初,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十年前的案件,线索早已模糊。但何阳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在建设厂附近打听,访问当年的目击者,一点一点地收集信息。 经过不懈的努力,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开枪的确实是重庆第三十五中学的一名学生,年仅17岁。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少年与何心贵素不相识,两人之间毫无恩怨。那一枪,仅仅是因为他想找个"活靶子"练习枪法。这个荒诞的事实,让何阳一家更加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命运弄人的是,在调查过程中,何阳发现那个当年开枪的学生,如今就在重庆建设厂工作。他进入了厂里的商务处,而且工作顺风顺水,已经获得了提拔。每天,这个人都会在厂区里来来往往,与其他职工说说笑笑,仿佛从未发生过任何事。 在同一个厂区里,失去父亲的何阳与父亲的凶手,就这样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行关系。他们可能会在厂区的小路上擦肩而过,可能会在食堂里遇见,但彼此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沉默。这种无声的对峙,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又一道伤痕。 如今,在重庆沙坪公园的一角,何心贵与其他30名在那个年代失去生命的人们长眠于此。墓碑上的誓言:"挥泪继承烈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更是对生者的警示。这些无辜者的故事,永远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这些碑文背后,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是太多未能实现的期望,是一个时代留下的深深伤痛。何阳一家的故事,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个。但正是这些普通的故事,才最能真实地反映那个特殊年代的荒诞与残酷。而今,当我们回望历史时,这些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就是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重庆一男子的妻子离世之后,8年间,他不怎么与岳母来往,他却突然得知,岳母离世后,
【74评论】【34点赞】
果果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小子就是一个废物
用户10xxx45
既然找到了枪杀父亲的凶手,为什么不报仇?
四海
废物!!杀父之仇啊!!还是无仇无恨,只为开枪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