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来到中国访问。周总理亲自接机,并且还带着他到处参观,结果他却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解的要求,毛主席知道后却放声大笑。 1972年的春天,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悄然发生。 时隔22年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周总理亲自到北京首都机场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并陪同他参观访问,以示重视。这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尼克松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缓和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关系,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探寻新的可能。然而,在紧锣密鼓的访问行程中,尼克松却提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请求,他希望能够看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官兵。 周总理听后虽然感到诧异,但还是耐心地听取了尼克松的解释。作为东道主,周总理不愿拂了贵宾的面子,便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征求他的意见。 毛主席得知后,也颇感意外。他知道,这位美国总统的请求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特殊的缘由。于是,毛主席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了解情况,以便做出妥善安排。 在了解尼克松要求见第39军的缘由后,毛主席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深意。毛主席思忖片刻,便决定满足尼克松的愿望。他当即吩咐工作人员,尽快安排第39军的部分官兵来到北京,以接受尼克松的检阅。 当第39军的将士们列阵而立、威武雄壮地出现在尼克松面前时,这位美国总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他缓缓走上前去,一一检阅军容。 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面孔,如今依旧坚毅刚强,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的斗志。尼克松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当年的感觉,他由衷地对志愿军战士们表达了敬意,称赞他们是最勇敢、最顽强的军人。 这次特殊的"会面"虽然只是简短的几分钟,但却在尼克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通过与第39军的零距离接触,感受到了新中国军队的精神风貌,加深了对这个东方大国的认知。 或许,正是因为这支军队,尼克松对昔日战场上的恩怨有了全新的理解和释怀。 而尼克松访华另一标志性的事件是《上海公报》的签署。这份公报不仅为两国建交奠定了政治框架,更象征着中美关系的“破冰”与合作的开始。50年后,曾在此次历史性事件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卜励德,回顾起当年的经历,依然感慨万分。 卜励德的外交生涯与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1960年代,他便开始学习中文,并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工作,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的联系。 1972年,当他作为美国国务卿罗杰斯的助理随同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他已经为这次历史性访问做足了准备。 年仅35岁的卜励德,在这次外交使命中担任重要角色,参与了大量的幕后工作,为这次“改变世界的一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卜励德回忆起尼克松访华的细节时,提到了此次访问的精心安排。从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到随行的记者团乘坐的两架波音飞机,所有的安排都经过了充分的考虑。 尤其是在尼克松抵达北京时,他主动与周总理握手的举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尼克松深知,这是对1954年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的纠正。 在这次访问中,卜励德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的文化与风情。尼克松一行参观了长城,这一场景成为了此次访问的高光时刻。 卜励德对这一场面记忆犹新,并回忆起当时尼克松在被问及感受时只简短回应道:“这真是一座‘长’城。” 然而,这次访问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交流,也为两国间的政治对话提供了契机。在访问期间,卜励德也亲身见证了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 周总理在一次晚宴中与卜励德就中国古诗词展开了讨论,周总理提到是否可以在祝酒词中引用毛主席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卜励德感叹道,周总理作为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已经为这些细节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知道自己会说中文。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访华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上海公报》正式发布。公报中,美国与中国就一系列重要问题达成共识,正式确定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框架。 卜励德至今仍然记得,在签署公报后的一个会议上,尼克松看上去既疲惫又满足,他对卜励德等随行工作人员说:“你们这些‘中国男孩’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种深刻的提醒,让卜励德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付出。 尼克松访华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的外交环境,它为后续中美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卜励德回忆说,尽管5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诸多波折,但两国之间的联系始终未曾断裂。他认为,这种复杂但充满活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中美关系的核心所在。 回顾这段历史,卜励德认为,正是中美两国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才使得两国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重要。 他强调,尽管中美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时有发生,但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来到中国访问。周总理亲自接机,并且还带着他到处参观,结果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7 13:38: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