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年级少上学期的时候成绩门门“待达标”(应该就是不及格的含蓄说法),稳居倒数,前面万骑绝尘。
过年的时候,亲戚见面,免不了会被问到成绩,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告知以实情,后来发现这样很麻烦,因为他自己无法解释“怎么会这样”的疑问,估计也不太想看见对方复杂震惊的神态。
然后再被问起,他把成绩提高到了90多分,发现面对的仍然是“怎么没考100分呢,你们班有几个满分的“的询问。
孩子再次调整自己,不管谁问都是“满分”。这样回答,终结话题,一了百了。
这样的场景,我一直在旁边,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我没有道德洁癖,不会凭空对小小的、压力之下的孩子身上施加道德判断,“你公然撒谎,你一点也不诚实,你不敢面对自己的短板,你也好面子啊,人要知耻而后勇”。倒也不用上纲上线到如此程度。
我感受到的是他面对外部评价体系时的无措不安、面对成年人审视时的挣扎,看到的是小孩子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下增长的生存智慧,他找到了一种既不伤害别人利益,又免去自己的麻烦与尴尬、与他人丝滑相处的人生之道。
人被踩在尘埃里,是建立不起父母期望的价值观的。人感到羞耻,也不会激发出蓬勃的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