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长沙会战失利后,面对蒋介石的追责 ,薛岳呈报的惩处名单为:第10军李玉堂、26军萧之楚、37军陈沛。此方案被蒋驳回后,薛岳提出了58师师长廖龄奇。 廖龄奇,原为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师长。 汀泗桥战役中,廖龄奇身先士卒,直接冲入最前线,右臂被子弹击穿,最终留下了终生残疾,但这场战役却让他在叶挺独立团中声名鹊起。 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在1941年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蒋介石枪决。 然而,几个月后,蒋介石突然改变了态度,对廖的家属进行了抚恤,并颁发了“荣哀状”。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军在湘北集结了大量兵力。 廖龄奇,原本是黄埔军校四期的毕业生,带领58师参加了这场会战。 在战斗爆发前,廖龄奇向上级请假去结婚,而在他离开后不久,长沙战事便爆发了。 这场会战不同于第一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轻松胜利。 虽然战后宣称为胜利,但实际上长沙在战斗中一度被日军攻。 重庆军委会多次向薛岳发电报,质问为何长沙会失陷。 薛岳的第九战区部队损失惨重,尤其是74军。 第74军在与日军的交战中遭遇了严重的损失,58师的伤亡比例达到了六成。 廖龄奇赶到前线时,战斗已经进行,58师的部队深陷困境。 战斗结束后,薛岳详细清点了各部队的伤亡情况,对58师的损失尤为痛心。 在军区的命令下,李天霞和余程万等师长按命令撤退,但廖龄奇却以部队需要收容残兵为由,拒绝执行命令,并且将部队撤至株洲休整。 期间,他甚至私自返回老家。 在回家途中,他不幸遇到了一位战区长官部的高级顾问,这位顾问将廖龄奇擅自离队的事情报告了薛岳。 蒋介石得知廖龄奇的行为后,决定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处理此事。 会议上,薛岳指控廖龄奇在会战中临阵逃脱,并请求将其革职。 蒋介石听后,愤怒之下立即下令对廖龄奇执行枪决。 两天后,廖龄奇被枪决,而在王耀武的推荐下,张灵甫被任命为58师师长。 张灵甫虽有一定军事经验,但由于他并不在74军的核心体系内。 许多士兵和军官并不认可这一人事安排,甚至有人公开表示,廖龄奇若不死,张灵甫根本无法出任师长。 作为第九战区的负责人,薛岳对廖龄奇有着较高的评价,然而,薛岳不仅没有为廖龄奇求情,甚至在得知蒋介石决定枪决时,也未曾提出反对。 此前,廖龄奇曾公开拒绝薛岳为他安排婚事,这无疑激怒了薛岳。 除了薛岳的态度,廖龄奇与王耀武的关系同样紧张。 尽管两人是上下级关系,但廖龄奇的傲慢使得他与王耀武产生了距离。 王耀武没有为廖龄奇的生死说一句话。 相比之下,王耀武对待其他事务的态度显得更加积极,特别是在处理余程万的事件时,王耀武不遗余力地奔走求情。 另外,74军的首任军长俞济时对廖龄奇的死也没有采取任何积极行动。 作为蒋介石的亲信,俞济时在蒋介石面前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廖龄奇的死,实际上成了湘北会战失败的代价。 许多部下为他辩护,甚至4位团长联合辞职表示抗议。 廖龄奇临终留下的三封遗书,几乎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言辞,反而关心的是58师的账目及家人的生活。 蒋介石在看到这些遗书后,才意识到自己误杀了这位忠诚的将领。 经过重新调查,最终确认廖龄奇是冤枉的,并恢复了他的名誉,将其安葬在南岳忠烈祠。 蒋介石还错杀了一位名叫张德能的将领。 张德能出生于广东开平县。 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日常为生活奔波,但张德能自幼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他决定投身军旅,加入了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 经过不懈努力,张德能加入了北伐军,初期担任排长。 他屡立战功,迅速晋升为营长,并在汀泗桥战役中击溃敌军。 此后,他被任命为师长,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驻守长沙。 张德能在长沙会战中带领部队顽强抵抗,歼灭了大量日军,保住了长沙城。 然而,日军并未放弃,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长沙会战,张德能再次率部奋战,重创敌军,并再次保卫了长沙。 然而,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爆发,由于蒋介石派来的增援部队存在问题,张德能孤军奋战,最终未能守住长沙。 日军随即攻占了长沙,并向衡阳推进。 蒋介石对这一失败责任追究,将张德能视为替罪羊,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下令处决。 参考文献:[1]杨飞,刘静.黄埔名将廖龄奇为何被处决?[J].文史天地,2012(1):25-30
二次长沙会战失利后,面对蒋介石的追责,薛岳呈报的惩处名单为:第10军李玉堂、2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2025-02-17 17:29:49
0
阅读:733
A
张德能死的不怨的,当时的战区参谋长建议他率部反击长沙,为战后失利做辩解。但是他拒绝了,直接带领部队撤了。
行者 回复 02-19 22:54
张发奎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