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观音堂村位于青岛胶州市里岔镇东南部,距镇驻地约1公里。东与黄家岭村、西与河北村、南与前观音堂村、北与甘沟庄相邻。全村有周、姜等姓氏。周姓人口较多,占70%。 相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1),周姓从龙王庙(今里岔镇龙王庙村)迁来立村。姜姓民国初期由官庄(今里岔镇官庄村)迁入。村名初始为“周家大村”,后因村 内建有观音庙,遂改观音堂村。建国后,以沟为界分前后两村,该村在后,故称后观音堂村。文革时曾改名“红旗大队”,文革后恢复。 后观音堂村清代属招贤乡;清宣统三年(1911)到民国初期属郑城区;1929年属胶县第六区;1945年解放后属胶高诸边区办事处;1947年划入胶河县属沙河 区;1953年划归胶县属第十七区;1955年属沙河区;1958年9月属跃进人民公社;1959 年属胶县里岔人民公社:1984年属胶县里岔乡;1993年9月起属胶州市里岔镇至今。 村西河边曾有一对石虎,民国时期被毁。传说立石虎是因为河北岸有一杨姓将 坟地朝向周、姜两姓居址的正中,因当时村民认为“羊(杨)啃姜苗喝粥(周)”, 对周、姜两姓极为不利。于是周、姜请人雕刻一对石虎立于村北,朝向杨家坟地,取“猛虎食羊(杨)”之意。 该村曾有特产“观音堂子烟”。此烟种植在村西河岸边,面积有60多平方米。 村民称“神烟地”。据老人讲,此地种植的旱烟,鲜烟叶摘下来稍加晾晒,卷成烟或置于烟袋即可点燃,吸起来清香可口。 该村流传一故事。建国前村内有一姜姓道士,有两项绝活。其一,用咒语保护 物品。据说将物品周边画一圈、念一咒,凡人皆不能动,老鼠见了仓皇而逃;其二, 叠路法。传说姜道士如遇急事且路途遥远,便用“叠路法”,几百里的路程,只用几步便走完了。
后观音堂村位于青岛胶州市里岔镇东南部,距镇驻地约1公里。东与黄家岭村、西与河北村
念寒评评你好趣事
2025-02-17 17:54: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