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天,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独自到乡间看庄稼长势。他遇見一个中年妇女,

安琪小世界 2025-02-18 13:15:16

1979年 的一天,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独自到乡间看庄稼长势。他遇見一个中年妇女,就和她交谈起农村大包干的事,谁料那个妇女竟气愤地说“县委的人心瞎,都是黑心。” 1979年的秋天,甘肃陇西的田野上一片金黄。这一年,中国农村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但在这片黄土高原上,改革的脚步还走得不够坚定。秋收前的农田里,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映衬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这天,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来到乡间查看庄稼长势。他选择独自前往,正是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基层情况。在当时的农村,干部下乡多是通知基层提前准备,层层陪同,很难听到农民的真实想法。但张自强深知,要推动农村改革,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 走在田间小路上,张自强看到远处有个中年妇女正在田边劳作。秋日的阳光下,她的脸庞被晒得黝黑,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张自强走近打招呼,随口问起了生产队里的情况。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交谈,没想到这位农村妇女听说眼前这个人是县里来的,立刻激动起来。 她放下手中的农具,开门见山地向张自强诉说着心中的不满。这位农妇讲述了当地基层干部如何阻挠推行包产到户,农民们虽然看到了邻村实行大包干后的好处,但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却迟迟不能跟进。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改革的渴望。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有农民这样直言不讳地向县委书记表达不满,着实难得。但张自强并没有因为农妇的直率而不悦,反而认真地听着她的每一句话。 这次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在交谈中,这位农妇详细描述了周边已经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发生的变化:农民干劲十足,田地管理得比以前好了很多,粮食产量明显提高。而他们队里的农民却还在沿用老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人心涣散,庄稼长势也不如邻村。 这番质朴的话语,让张自强深深地意识到,农村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的关键时刻。基层干部的阻挠,农民的期盼,改革的阻力与动力,都在这次意外的乡间对话中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当张自强离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广袤的田野上。这次看似偶然的遭遇,实际上反映了当时陇西农村改革中最突出的矛盾:基层干部的观念束缚与农民群众的改革意愿之间的冲突。这样的矛盾,不仅存在于陇西,也是当时全国农村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回顾这次意外的乡间对话,不禁让人想起1978年底陇西县首次尝试推行大包干时的情景。当时,全县仅有31个生产队进行试点,这些试点队的变化令人瞩目。农民们从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甚至连夜间也有人趁着月光给庄稼除草、浇水。 这些试点生产队的成功经验很快在周边传开。邻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打听详情,希望自己的生产队也能实行大包干。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对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持抵触态度。他们担心包产到户会动摇集体经济的根基,因此采取各种方式阻挠改革的推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自强与那位农妇的对话显得格外重要。这次偶遇之后,张自强立即组织县委班子成员深入各个公社进行调研。通过走访,他们发现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改革充满期待,但基层干部的阻力不小。 为了打开局面,县委很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扩大试点问题。会议决定,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加快推广大包干的步伐。1979年11月,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从原来的31个增加到了63个,扩大了一倍多。这些新增的生产队很快就展现出了改革的活力,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改革的成效是最好的说服力。到1980年9月,全县已有81%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基层干部,看到周边生产队的显著变化后,也开始主动要求推行改革。当年10月,除了3个特殊情况的生产队外,全县其余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大包干。 这场改革给陇西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些产量低下的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后很快就追上了先进队伍的步伐。农民们把土地当作自家的,施肥、打药、除草都比从前细致得多。当年的粮食产量创下新高,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过去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人人争着干活的新气象。一些老农民感慨地说,这样的变化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 如今回想起那次在田间的偶遇,张自强常常感慨,正是那位农妇的直言不讳,让县委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农民的真实诉求,从而坚定了加快改革步伐的决心。这次看似偶然的乡间对话,成为了推动陇西农村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大潮中,陇西的实践是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从最初的31个试点队到全面推广,陇西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改革道路。这个过程中,既有基层干部的思想转变,也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更重要的是县委领导敢于倾听基层声音、大胆推进改革的决心。这段历史,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 阅读:378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7

用户10xxx07

30
2025-02-19 21:28

你他娘的,生产队哪里是干多干少一个样,那是有工分的,同样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你这是造谣,是污蔑。

cqs2000 回复 02-19 22:55
一个工分多少钱?干一年还倒欠。

一中老邵

一中老邵

4
2025-02-20 18:24

东北从来不缺粮。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科技。

用户15xxx01

用户15xxx01

4
2025-02-20 21:51

小编,你家秋天的的麦穗长的怎么样?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