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北约混在一起,对付谁?俄与北约联合军演:地缘政治裂痕下的“非传统合作”信号 一、事件背景:跨越阵营界限的军事互动 2025年2月16日,印度尼西亚主办的"科莫多-2025"多国联合军演在巴厘岛启动,这场看似常规的演习因俄罗斯与北约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等)的同步参与引发国际关注。此次演习将持续至22日,聚焦人道主义救援、防灾减灾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俄罗斯派出太平洋舰队三艘舰艇参演]。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首次在同一框架下开展军事互动,被俄专家称为"重大转变"],但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强调其"不意味俄美对立缓解"]。 二、转折动因:多重政治逻辑的汇流 1. 美国政策调整的投射 拜登政府第二任期推动"选择性接触"战略,试图在遏制俄罗斯扩张的同时,保留非核心领域的合作空间。此次演习主题契合美国重塑"全球安全治理领导者"形象的诉求,为美俄试探性对话提供了低敏感度平台]。 2. 俄罗斯的战略突围需求 面对西方制裁压力,俄方通过参与多边演习展示其"非阵营化"外交能力,既缓解国际孤立困境,又向全球南方国家传递"俄罗斯仍是可靠合作伙伴"的信号。太平洋舰队的参演编队选择(护卫舰而非战略舰艇)亦体现其克制姿态]。 3. 印尼的"第三极"角色创新 作为东道主,印尼巧妙利用"中等强国"身份构建中立化合作场域。其提出的"人道主义优先"议程,既符合《东盟印太展望》原则,又为对立阵营创造了"去政治化"接触条件]。 三、合作本质:有限性与象征性并存 1. 技术性协作的边界 演习内容严格限定于海上搜救、医疗援助等非作战科目,刻意避开战略威慑、联合反潜等敏感领域]。这种"去军事化"设计既满足参与国的政治底线,也暴露了合作的工具性特征。 2. 战略互信的试金石 俄太平洋舰队前司令阿瓦基扬茨指出,参演国名单本身即是政治信号]。北约成员国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仍同意与俄同台,暗示西方阵营内部对长期制裁效果的反思,以及部分国家对"危机管控"的现实需求。 3. 全球安全治理的范式探索 此次演习可视为"功能主义路径"的实践:通过低政治领域合作积累信任,为高阶矛盾创造缓冲空间。类似模式曾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安全对话中初见成效]。 四、深层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缩影 1. 阵营对抗逻辑的松动 尽管美俄结构性矛盾未解,但双方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增多。此次合作可能催生"议题联盟"新形态——在不同领域形成动态合作与竞争组合]。 2. 全球南方的议程设置能力提升 印尼通过主导演习议程,展现了中等国家重塑国际规则的可能性。其倡导的"人道主义优先"原则,正在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新共识基础]。 3. 中国因素的隐性在场 作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南海利益攸关方,中国虽未直接参与演习,但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变化将影响其"一带一路"安全环境建设。如何平衡"战略竞争者"与"多边合作者"身份,考验各方智慧]。 五、未来展望:谨慎乐观下的风险管控 1. 短期效应评估 此次演习难以实质性改善俄与北约关系,但可能推动建立军事热线、事故预防机制等"信任措施",降低黑海、波罗的海等热点区域的误判风险]。 2. 长期趋势判断 若"科莫多模式"成功,或催生更多由新兴国家主导的多边安全平台,逐步稀释美俄对全球安全架构的垄断权。但这种"去中心化"进程也可能加剧规则碎片化]。 3. 中国的战略选择 面对东南亚安全合作生态的变化,中国需在坚持"结伴不结盟"原则基础上,深化与印尼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同时警惕域外势力借人道主义议题介入地区事务]。 结语:冰面下的潜流涌动 此次军演犹如地缘政治坚冰上的一道裂痕,既折射出国际体系转型的深层张力,也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复杂路径。在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面前,所有参与者都在试探中寻找新的平衡——这或许正是21世纪全球治理的常态。
俄罗斯与北约混在一起,对付谁?俄与北约联合军演:地缘政治裂痕下的“非传统合作”信
元槐说文
2025-02-18 16:23: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