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6亿!CXO一哥“留学归国”

新浪财经 2025-02-18 16:32:07

转自:新康界

先卖后买,药明康德的CGT业务重心正往国内迁移...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近日上海药明生基发生工商变更,原全资股东无锡生基退出,新增药明康德为股东并全资持股,同时,注册资本由1亿人民币增至6亿人民币,增幅500%。

而这距离药明康德出售在美、英的两个细胞基因治疗公司才不足两月。

药明生基是药明康德在细胞基因治疗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的核心平台,专注于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疗法的开发与商业化生产。此次增资可以看出,选择将关键研发和生产能力保留在中国本土及其他地区,是药明康德对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市场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

具体来看,其核心动因或可分为几点: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强化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战略地位、应对行业需求爆发。

01

断尾求生,拒绝“软肋”

时间回到2017年,药明康德刚开始布局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领域,通过成立WuXiATU(药明生基),公司迅速成为国内乃至全球CGTCDMO(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领域的领导者。

那时WuXiATU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四大生产基地,分别为美国费城、英国牛津、上海临港和江苏无锡,其中美国和英国占据主要地位,运营主体名为AdvancedTherapies和OxfordGenetics。

好景不长,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药明康德WuXiATU板块的收入分别为10.26亿元、13.08亿元、13.1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该板块营收为8.53亿元,同比下滑17.04%。对应的,2023年该板块亏损1.31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为-29.71%,是药明康德唯一亏损的业务板块。

在财报中,药明康德针对WuXiATU的发展颓势做出了解释,主要包括商业化项目仍处于放量早期,部分项目延迟或因客户原因取消,以及受美国拟议法案影响,新签订单不足等原因。

很快,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尤其是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出台,药明康德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并最终决定于去年12月24日出售其在美国和英国的CGT业务。

公告显示,2024年1至11月内,美国和英国的两大CGT业务合计营收折合人民币为9.8亿元(未经审计),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收的2.4%。言下之意,本次出售对公司整体影响有限。

回笼资金,加强在亚太地区的细胞基因治疗技术开拓,这一决策反映了药明康德在全球化布局上的战略性调整。

一直以来,高度依赖美国客户向来是药明康德的业务特征。但CGT业务涉及人类细胞,属于高度敏感领域,容易受到《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政策的影响,更容易成为药明康德的“软肋”。

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出售WuXiATU的英美业务,并不意味着药明康德完全放弃了CGT领域。相反,目的是通过剥离部分非核心资产,将重心转移至更具可控性的市场,这点也正好与此次增资上海药明生基的事件契合。

未来,药明康德可能会更加注重亚洲市场的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深耕,以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策风险。

02

“留学生”归国,拥抱百亿市场

药明康德本身强硬的CGT业务正与国内渐趋成熟的CGT市场不谋而合。

近年来,CGT领域因其在个性化治疗和罕见病治疗中的潜力而备受关注。药明康德通过其全球化平台和“一体化”服务模式,在CGT领域积累了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药明康德在国内CGTCDMO领域的市占率达到55.86%,远超竞争对手。公司还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大产能,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将大幅增加,以支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张。

此前,药明生基与多家国际知名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CDMO服务,并且已在上海临港等地布局生产基地,此次增资6亿可能用于进一步扩建产能或提升工艺技术,以贴近客户需求,也可能为后续资本运作(如分拆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奠定基础。

可见,随着中国市场的渐趋成熟,美国的所谓“制裁”手段似乎越发“肌无力”。海外的“制裁”还未落地,国内的CGT已经着手准备迎接新一轮的繁荣了。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5年全球CGTCDMO市场规模将达到78.6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35.5%,其中美国市场占比最大,但中国市场预期复合增速最快。

仅国内来看,2023年中国CGT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33.81亿元,同比增长113.64%。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至88.48亿元,2025年更有可能突破100亿元,甚至达到178.9亿元。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进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当前,国内CGT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占据。行业集中度较高。具体来看:

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是国内最早实现CGT产品commercialization的企业,分别推出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药明生基作为药明康德旗下的CDMO(合同开发生产组织),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服务网络,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他如纽福斯、本导基因等公司在研发管线数量上表现突出,但在商业化进程中尚未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业务的公司已超过100家,但不可否认,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全垄断的竞争格局。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企业在技术储备、产品管线丰富度以及全球化运营能力上仍有差距。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仍是国内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03

正视差距,后来者居上

当前,全球CGT市场主要被Catalent、Lonza、ThermoFisher等国际巨头占据,CR5(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总和)高达81%。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在技术积累和国际化布局上仍有较大差距。

如国内CGT产品的个体化差异大、生产批量小,导致订单分散,且部分头部企业倾向于自建产能,使得CDMO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数据显示,中国CGT在研管线总数为647余项,其中大部分处于I/II期临床阶段,仅有少量进入III期或已上市,而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凭借已上市的产品占据了领先地位。

但与此同时,一些专注于CDMO(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和CRO(合同研究组织)的企业也在细分市场中崭露头角。例如,高腾生物被评为“最具潜力CGTCDMO”榜首,而Novotech则在CRO领域排名第一。这种梯队式的竞争格局表明,行业正在逐步向专业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

此外,政府对CGT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行业的发展进程。例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也在不断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速CGT产品的上市进程。

《2025-2030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政策利好和技术投入的增长将推动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和支持。

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也为CGT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国内外投资者对CGT领域的兴趣持续升温,大量资金流向该领域。例如,药明巨诺和复星凯特均获得了多轮融资,为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此外,一些初创企业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例如,本导基因凭借其在基因递送技术上的突破,获得了多轮融资,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展望未来,CGT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然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内企业需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国际化布局,并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

总结:药明康德此次增资生基医药,既是其聚焦高增长赛道(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复苏和国内政策红利的主动布局。未来,药明康德能否进一步巩固在CRO/CDMO领域的龙头地位,值得期待。

(转自:新康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