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和平解放后,山西军阀阎锡山异常愤怒,并厉声说道:“傅作义如此行事真亘古未有,北平还存有三万发炮弹,连用都不用就投降了!”
其实阎锡山如此愤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1949年一月份,我党已经先后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大规模决战胜利,华北与华东的解放区已经连在一起,而北平已经成为孤城。
盘踞在太原的阎锡山自然也是同样境遇,故而傅作义投诚我党,给阎锡山造成了巨大压力。
但是傅作义所做出的抵抗,其实也很顽强,之所以率部投降实在是无奈之举。
傅作义是阎锡山麾下的一员大将,同时也是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就是一流名将,抗日战争期间更是被日军评价为极难对付的敌人。
不仅在长沙会战中痛击日军,还在后来的五原收复战役中打出了五原大捷的胜利,一时声名显赫。
1946年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后,他更是被南京政府委以华北剿匪总司令的重任,是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最高军方长官。
他很清楚自己所在的华北地区不会首先成为主要的战场,所以只要防御妥当,再分兵驰援其他战场就好。
因此,他集中主要兵力在各大战略要地,然后再南下驰援徐州、山东等地。
但他实在没有想到解放军的推进如此之快,不到两年光景就先后丢掉了东三省、徐州等军事要地。
要知道他手握五十多万大军,其中不乏精锐部队,然而是福是祸,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时间来到1948年下旬,傅作义为确保自己西撤到山西等国民党统治区,故而先后在张家口增兵十几个师。
可惜此时敌我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军很快就打碎了傅作义的幻想,将其后路全部堵死,自此平津地区已经完全孤立无援。
但此时的阎锡山却给他提出了上下两策:上策是袭取石家庄以达到和西部汇合的目的;下策是固守待援,等待美国的军事援助,以待形势有变。
可袭取石家庄何其难也!且不说那里有我华北野战军数个纵队的驻守,就单说石家庄的地形而言,想要达到突袭的目的基本不现实。故而傅作义只能固守待援。
其实,傅作义、阎锡山与蒋介石等人的心里很清楚,局势已经很不利了。他们不过是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可以求得西方国家更大的援助罢了。
故而,毛主席一直强调解放战争拖不得何其英明!我党当时想要拿下北平其实并不算难事。
毕竟当时光我野战军的兵力就高达百万,而且比起辽沈战役来说,我军的优势非常大。 但考虑到北平的历史地位,我党决定进行谈判。
蒋介石此时也很清楚傅作义可能会向我军投降,故而经常催促傅作义用兵,且许诺如果他突围成功,美军舰队会到山东沿海一带接应他。
但傅作义在数次与我军高层交谈过后,深感毛主席等人宽宏大量,且为百姓计、为五十万部众计,他还是决定要投诚我军。
于是乎,绥远起义成功了!
几十万国民党部队集体投降,我党兵不血刃拿下北平,基本实现了北方统一。这为后来渡江战役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北平和平解放的意义极其重大!
而阎锡山闻讯后则是大骂其无能,因为他深知傅作义一投诚,自己的好日子也快要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