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由于西方国家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许多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因

九叔讲历史 2025-02-18 17:18:10

1941年,由于西方国家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许多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看到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办法。” 1941年的秋天,中国战场上不断传来令人心痛的消息。在重庆、武汉等地的战地医院里,大量伤员因为伤口感染而丧生,他们的遗体堆积如山,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腐败气味。 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每十个伤员中就有七个死于伤口感染,而不是死于枪伤本身。这个数字令所有战地医生感到绝望,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掌握了青霉素的制造技术,这种被称为"神奇药物"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伤口感染。然而由于战争需要,青霉素被列为军事机密,西方国家对其生产工艺实行严格封锁。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位中国科学家站了出来。他就是从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归来的汤飞凡,一个在求学路上就展现出非凡毅力的人。 1914年,年轻的汤飞凡报考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因为从未学过英语,他的英语成绩不及格,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 通过恳请主考官胡美牧师破格录取的方式,汤飞凡成为了湘雅医学院首届学生。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他以超乎常人的勤奋完成了学业,成为仅有的十名毕业生之一。 1925年,怀着提升医学技术的梦想,汤飞凡远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导师——著名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秦瑟教授。 1928年秋天,汤飞凡收到了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的一封信,信中恳切地邀请他回国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尽管在美国前途无量,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到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祖国。 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汤飞凡开始了艰难的青霉素研制工作。没有现成的设备,他就自己设计实验仪器;没有参考文献,他就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 最初的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连最基本的培养皿都很难获得。汤飞凡带领团队从废弃的玻璃瓶中收集材料,自制实验器皿,一点一点搭建起简陋的实验环境。 在寻找青霉菌株的过程中,汤飞凡和他的团队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他们在各种发霉的物品上采集样本,甚至翻找垃圾堆,希望能找到合适的菌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只布满霉菌的旧皮鞋上,他们发现了关键的突破口。这团绿色的霉菌经过反复实验和筛选,最终被证实能够产生青霉素。 获得菌种只是第一步,如何从这些霉菌中提取出青霉素才是最大的挑战。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实验,终于掌握了提取青霉素的关键技术。 1942年初,中国第一支青霉素在汤飞凡的实验室里诞生。这支青霉素虽然纯度不及进口产品,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美国友人谢拉曼的帮助下,汤飞凡开始筹建生产车间。 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很多设备都需要自行设计和改造。团队成员常常需要充当工程师的角色,边学习边实践,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1947年,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在北平建成。这个生产基地包括完整的研究室和实验动物饲养场,具备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能力。 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青霉素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卖出天价。但汤飞凡坚持以极低的价格供应军队和医院,对贫困的平民甚至采取免费供应的政策。 生产出的青霉素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抗日战场,挽救了无数因伤口感染而濒临死亡的战士。民间医院也开始普遍使用这种新型抗生素,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 从实验室突破到工业化生产,汤飞凡和他的团队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奇迹。 在成功研制青霉素之后,汤飞凡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当时困扰中国民众的多种传染病,开始了更广泛的防疫工作。 狂犬病和白喉在当时的中国十分普遍,每年都有大量民众因此丧生。汤飞凡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批狂犬疫苗和白喉疫苗,让这两种致命的疾病有了预防的希望。 在研制疫苗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还为后来的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42年,汤飞凡开始研究牛痘疫苗。仅用一年时间,他就研制出了高质量的疫苗,并免费提供给在滇缅作战的中国将士和英美盟军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主持组建了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研究所成为了中国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1956年,汤飞凡实现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突破——成功分离出世界首株沙眼病原体。这项发现为治疗当时困扰中国人民的沙眼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1980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沙眼金质奖章"。

0 阅读:96
九叔讲历史

九叔讲历史

只谈久远历史,不论今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