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祥活佛——丹贝坚赞,留下了这张罕见照片。与传统的出家人不同,丹贝坚赞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佛门中人,除了研习佛法之外,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僧人。 1916年,在四川省康定理塘的彩玛村,一个名叫丹贝坚赞的男孩降生了。他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贡保端主(汉名黄位中),母亲名叫姑如拉措。 这个男孩的出生,注定要在甘南佛教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五岁那年,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了他的家中:九世班禅通过卜算,认定这个天真可爱的康巴男孩就是四世嘉木样活佛的转世灵童。 消息传来后,拉卜楞寺立即派出了摄政唐仓活佛前往四川探访。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认定仪式后,他们确认了丹贝坚赞的身份。 1920年9月22日,拉卜楞寺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大典。九世班禅派人送来了象征吉祥的白法螺,各大寺院的活佛们也带来了丰厚的供养,就连当地驻军的镇守使署也派代表前来祝贺。 然而,刚入主拉卜楞寺的丹贝坚赞并没有享受到太平盛世。当时的甘南驻军过分干预寺院事务,导致拉卜楞寺的政教秩序陷入混乱。 为了维护寺院的正常运转,寺方高层在慎重商议后决定,在年幼的活佛成年之前,由其父亲黄位中代理政教事务。1921年,丹贝坚赞在持律大德嘉木样钦饶加措的指导下接受了居士戒,开启了他的佛学修行之路。 这位年轻的活佛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除了在拉科仓·久美成来嘉措座下受沙弥戒,他还拜智华嘉措为师,专心研习藏文。 丹贝坚赞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1924年,由于地方局势持续动荡,他不得不携家人暂离拉卜楞寺,前往兰州寻求解决之道。他们拜访了九世班禅,也见了当地军政要员,希望能够制止驻军的不当干预。 1937年的春天,年轻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前往西藏求学深造。这次西藏之行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求学旅程,更是他完善佛学修为的关键时刻。 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丹贝坚赞终于在1937年10月9日抵达了圣城拉萨。西藏地方政府和各大寺院闻讯后,纷纷派出代表前来迎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在布达拉宫,丹贝坚赞向十四世达赖喇嘛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包括黄金、白银、院供灯、绸缎和茶马等。他还拿出大量金钱,分发给当地贫困的民众。 这种慷慨解囊的善举,体现了这位年轻活佛的慈悲胸怀。在拉萨期间,他专心致志地研习佛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佛学修养。 1940年初,学成归来的丹贝坚赞为拉卜楞寺带来了新的气象。他将在西藏所学带回寺院,捐献了大量经典、佛像和法器给新建的续部上密宗经院。 为了提升寺院的教学水平,丹贝坚赞特地从拉萨续部学院请来了两位经验丰富的经师。这两位经师主要负责教授上密宗经院僧侣们音韵学和五彩坛城堆制法。 在他的推动下,拉卜楞寺的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寺院里不仅保持着传统的佛学教育,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学习内容。 丹贝坚赞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于是组织成立了"藏族文化促进会"。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他对藏族文化发展的深远思考。 作为一位开明的宗教领袖,丹贝坚赞积极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在他的支持下,《文成公主进藏》等戏剧作品在甘南地区广受欢迎。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架起了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戏剧演出成为了传播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丹贝坚赞的这些举措,显示出他具有超越时代的远见。他既注重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承,又致力于推动藏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1940年,从拉萨学成归来的丹贝坚赞立即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这位年轻的活佛一改传统佛门中人的形象,成为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他充分发挥自己活佛的身份优势,深入甘、青、川、康四省边区进行抗日宣传。在每一个到达的地方,他都向当地民众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藏族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 1941年,丹贝坚赞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命令拉卜楞寺所属的108座寺院组织慰劳团。这支队伍前往重庆,向抗日前线的将士们献旗致敬,并带去了一万多张珍贵的羊皮。 他的爱国行动并未止步于此。两年后,丹贝坚赞又委派他的长兄黄正清(藏名洛桑泽旺)带队,组织所属寺庙的藏族僧民致敬团。这支队伍不仅到达重庆表达敬意,还深入各个战区慰问前线将士。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丹贝坚赞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捐献30架飞机支援抗战。这批飞机价值600多万元国币,创造了边民向国家献礼的最高纪录。 国民政府对丹贝坚赞的爱国行为给予了高度认可,不仅任命他为蒙藏委员会委员,还特别颁赐了"输财卫国"匾额。这块匾额见证了一位藏族活佛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丹贝坚赞的抗日活动对甘南地区的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行动证明,在国家危难之际,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并不冲突。 然而,这位充满爱国热情的活佛未能看到抗战的最后胜利。1947年春天,年仅32岁的丹贝坚赞因患风寒并发痘疹,于4月14日在菩提法苑圆寂。
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祥活佛——丹贝坚赞,留下
甜蜜游记
2025-02-18 20:02: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