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明明有前锋开路,为什么大军还会被埋伏? 你以为的埋伏,是大军藏在埋伏之地几百米开外茂盛的青纱帐中,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一拥而上。 其实真正的埋伏,大军都藏在三五里开外,在敌人必经的大道上,只排布着几十个斥候,他们负责侦查敌人的行军速度,大致动向和人员数量等。 埋伏的将领通过斥候们收集的信息,最终发起急行军的指令,一拥而上包围敌人,占据时机、地形或人数优势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阅读前先点个赞,点个关注,你的支持让我更有动力创作!) 在敌军的视角里就是,明明走得好好的,结果前方的斥候突然火急火燎地带来敌军突袭的消息,将军只能命令所有战士摆开阵势迎敌。 但此地明显就是对方提前设计好的包围圈,地形崎岖狭窄,根本施展不开,可如果掉头撤退,敌人在后面穷追猛打,就肯容易造成大军的溃散。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知道胜算不大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很多战士甚至连甲胄都没时间套上,就被一箭射趴下了。 古人打伏击就是因为埋伏得够远,信息传递速度也没那么快,前去探路的斥候也不太清楚路况,可能都搜不到那么远。 而且周围都是高山密林,很多人都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伏一方的斥候甚至会伪装成当地的农户或者猎户,所以才如此难以察觉。 不过古代的伏击打法也不是无敌的,只要有马就能破解,准确地说是骑兵。 因为骑兵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范围地搜查周边的土地,不知道有没有人的地方,马蹄踏过一遍就清楚了,敌人就算藏在三五里开外,也很容易暴露踪迹。 那要是藏在八里十里开外就更不用说了,被埋伏的部队完全有时间部署好战术,并做好充足的战斗准备,那和正面交锋有什么区别,不就完美化解了敌人的埋伏吗? 而且从古至今,基本都是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要是让你当斥候,一个月就给你那几个饷银,有时候还会拖欠。 你是会玩命地为大部队搜查情报,还是自己早就想好退路了呢?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日本1945年投降揭秘:700万大军咋就顶不住了?
【2评论】【11点赞】
用户10xxx07
瞎扯。伏击战的核心是出其不意,就是要在敌人觉得不可能出现的时间地点出现,而不是所谓的时间信息差。利用的是敌人的大意失误,靠的是自身的组织纪律和胆识认知。八路军神头岭伏击战埋伏在路边二十米的位置,跳起来直接就到拼刺刀的距离。
轩辕雲霄
狗屁。古代大军行军绵延几十里,光前军和后军传递信息都要几个小时,如果被埋伏,首尾不能相顾,一但抵挡不住,就会形成溃败,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看见前面败退,为了不被溃军冲击也只能转身跑,然后就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古人云兵败如山倒,根本挡不住
坚不可摧的喵王
古代军队行军是不穿重甲的。能在一刻钟穿好重甲,再用一刻钟摆好阵型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了。为何影视剧里三通鼓不至斩,三通鼓时间是很长的。我以前单位拉紧急集合,全员齐装然后跑步到七百米外车炮场上车也是一刻钟。
海阔天空任鸟飞
古代摆阵是有道理的,一旦发生情况,就按阵法摆阵,什么长蛇阵八卦阵等,就是应对突发事件。当然这得经常练兵才行。如果平时不练兵,那就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一有风吹草动,就四散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