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专家研究了多年,投入成本高达60多万元的恒温大棚技术,被四川一位农民仅用1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价格仅为6万元的“平替版本”,并且还获得了专利证书。 2022年,一则新闻将让来自四川小城的黄吉彬出尽了风头。他因为一项专利技术,被评为了第五批农村创业带头人,立马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农户们一提到他都赞不绝口,因为黄吉彬的技术帮他们省下了不少钱。 早年时,黄吉彬一直在外地打拼,后来有了些积蓄,他便选择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裕。回乡后,他先租下了2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新品种柑橘,还创办了自己的水果农场。 事业初见成效后,黄吉彬并未就此止步,他还有更大的志向。2017年,当地农业部将黄吉彬推荐到省上接受技术培训,他非常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一有时间就缠着农科院的老师请教。 在一次参观中,他接触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种植方式——水培。这次的经历打开了黄吉彬的新思路,他一直以为种菜需要泥土,如今看来,只要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连土地也不需要了。 黄吉彬大喜过望,他立刻从中发现了商机,决心回家后要搞新型农业,带领家乡父老走科技致富这条路。 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黄吉彬花了很大力气,到处向人学习请教,还买来很多专业书籍自己研究。本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开始实践就让他栽了个大跟头。 第一个难关就是钱,水培种植虽然不用泥土,但需要建立一个培养基地,所有设施都要重新购买。如果按照参观时的场地标准,仅一亩地的设备成本就得60万,这完全超过了黄吉彬的承受能力。 但黄吉彬是个遇强则强、愈挫愈勇的人,短暂的迷茫后他决定自己干,从传统大棚上下功夫。水培需要搭建一个恒温大棚,黄吉彬便结合其所需要的条件,把在传统大棚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了第一次实验,成为了全省第一个使用沼液水培技术的人。这种技术对培养液的要求非常高,各种成分的配比需要极其精确,还要添加特定的生物菌种辅助生长。 为了搞清楚液体的配比,黄吉彬又一次踏上了学习的漫漫之路。除了从网上下载资料,他还登门向相关领域的专家求教,不远千里跑到其他省市的水培基地参观学习。 学成回到老家后,黄吉彬便着手开始调配营养液。最开始时,因为配比不够精确,导致农作物生长出现了各种问题,但黄吉彬并不气垒,他深知创业之初的艰难。 经过16次失败,他终于成功配置出了一款营养液,看着难关被自己一一攻克,黄吉彬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但没高兴多久,他又遇到了新问题。在实际种植时,他发现改良大棚的温度始终不够理想,难以达到专业恒温棚的效果。黄吉彬再次发挥出他的韧劲,现场实验改进、上网请教、拜访专业人士……就这样把实验一点点向前推进。 为了解决温度问题,农民出身的黄吉彬竟然搞懂了热力学原理,他把大棚的高度增加了20分米,让空气流通速度加快,成功解决了大棚温度过高的问题。 经过前后几次实验,他的大棚竟然实现了与专业大棚相同的效果。经历1年的辛苦研发,他的水培大棚终于惊艳亮相,将成本由原来的每亩60万降低到了6万,为后续推广节省了不少钱。 黄吉彬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专家的肯定,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他颁发了2项专利,含金量非常高。 这项省钱又高产的技术在当地被大量推广,每亩水培芹菜的产量最多可达到3000公斤,因为是恒温种植,一年可以种6季,计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9万。 黄吉彬决定放手一搏,他不断扩大规模,还丰富了水培作物的品种。从最初的芹菜,扩大到了销量更多的空心菜等,未来的市场非常广阔。 通过水培种植出的作物,营养价值跟土地种植的一样,因为改良培养液,水培的卖相和口味甚至比土培更好。得知黄吉彬的水培作物将大量上市后,当地很多商家都跟他签了长期合作的协议。 此时的黄吉彬不忘初心,他带领着乡亲们一起进行水培种植,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技术心得,多次进行现场指导。在他的带领下,当地17个村镇都先后建立了水培基地,大伙儿对黄吉彬充满了感激。 黄吉彬并不居功,他知道一人富裕不算富,让乡亲们脱贫才是真正的致富。他计划到2022年,把附近闲置的空地都盘下来,继续扩大自己的水培种植规模,让更多人都享受到科技兴农的成果。
老家村子里的发小,因为腿有残疾,快50了也没娶上媳妇,哥嫂嫌他累赘,让他自己搬出
【1评论】【1点赞】
哥75度仰望天空
在一亩地上建大棚水培,直接在一亩地上做大棚种在地里有区别吗?水培也要钱?直接种不好吗?有人知道什么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