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乞丐抱着酸菜坛子徒步三千里,来到清华大学临时校区。当校长梅贻琦认出他后顿时泪流满面,这乞丐真实身份竟是8位两弹元勋的老师! “站住!干什么的?” 两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凶神恶煞地拦住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那乞丐蓬头垢面,身上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酸菜坛子。 “太君,我是逃难的,没…没啥值钱的东西。” 乞丐佝偻着身子,操着一口含糊不清的方言,战战兢兢地回答。 日本兵上下打量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其中一个士兵走上前,粗暴地推搡了一下乞丐,喝道:“把坛子放下,打开检查!” 乞丐死死地抱着坛子,身体瑟瑟发抖,却一言不发。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紧张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并非一个普通的乞丐,他是一位学者,一位肩负着国家重任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赵忠尧。而他怀里紧抱着的酸菜坛子里,装着的,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希望——50毫克镭。 时间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长沙建立临时校舍。临行前,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想起,实验室里还有一批极其重要的科研材料——50毫克镭,那是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导师卢瑟福赠送给他的,极其珍贵。 这批镭,是中国开展核物理研究的关键,绝不能落入日本人手中! 可是,此时的北平已经是一座危机四伏的孤城,日军四处搜查,稍有不慎,就会身陷囹圄。 赵忠尧心急如焚,他找到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教授梁思成夫妇,请求他们的帮助。 “思成,徽因,我必须回清华园一趟,把镭取出来!” 赵忠尧语气急促,神情严肃。 梁思成深知此行的危险,劝道:“现在回去太危险了,日本人到处抓人,万一…” “可是这批镭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科研发展,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落入日本人手里!” 赵忠尧斩钉截铁地说道。 林徽因也被赵忠尧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她劝说梁思成帮帮赵忠尧. 梁思成最终答应了赵忠尧的请求。当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潜回了清华园。 昔日美丽的清华园,如今已经变得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的巡逻队,摸到了物理实验室。实验室的门已经被日军破坏,赵忠尧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他冲进实验室,四处翻找,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那个装着镭的铅筒。为了防止被日军发现,他事先将镭藏在一个破旧的酸菜坛子里,用泥土掩盖。 捧着失而复得的镭,赵忠尧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这批镭安全地运到长沙,才是最大的难题。 经过一番思索,赵忠尧决定徒步前往长沙。他将镭装进酸菜坛子里,伪装成一个逃难的乞丐,混在难民队伍中,一路南下。 三千里路云和月,赵忠尧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他白天藏身于荒野,夜晚则摸黑赶路。他的脚上磨出了血泡,肩膀被酸菜坛子压得红肿,但他始终咬牙坚持着。 他不敢生病,不敢停歇,因为他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一个酸菜坛子,更是中国科学的未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太君,这…这只是我逃难时带的咸菜,不值钱的。” 日本兵显然不相信他的话,其中一个士兵一把夺过酸菜坛子,就要打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住手!” 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的老者,拄着拐杖,缓缓地走了过来。 “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老者用一口流利的日语问道。 两个日本兵看到老者,连忙立正敬礼:“报告太君,我们是…” 老者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们的话:“这位先生是我的远房亲戚,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难民,你们不要为难他。” 两个日本兵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放下了手中的枪。 老者走到赵忠尧面前,用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赵先生,我是梅贻琦派来接应你的,快跟我走。” 赵忠尧如释重负,他知道,自己终于安全了。 原来梅贻琦校长早就料到赵忠尧会遇到危险,他派人沿途接应,最终在关键时刻救下了赵忠尧。 1937年10月,赵忠尧终于抵达了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舍。当梅贻琦校长看到他时,顿时泪流满面。 赵忠尧声音沙哑:“校长,我…我把镭带来了,我的任务完成了!” 梅贻琦看着赵忠尧胸前被酸菜坛子硌出的两道血印,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50毫克镭,成为了中国核物理研究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赵忠尧教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所说:“在1930年到2000年期间,在中国国内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全部受到过赵忠尧教授的指导。” 赵忠尧教授,无愧于“中国人之脊梁”的称号。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1988年,一位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长突然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急切地说道:“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