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谁

如梦菲记 2025-02-19 18:24:33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谁知道95岁的母亲看到他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误解了的三十年的不孝子,此刻终于证明了自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的一个夏日,南海的烈日炎炎,海面波光粼粼,一艘崭新的核潜艇正在进行深度潜水测试,艇内,一位老人正专注地盯着仪表,神情凝重而坚毅,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这次深潜试验对于我国核潜艇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风险很高,但黄旭华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信心,他与工作人员一起下潜,用实际行动鼓舞士气,当潜艇安全浮出水面时,岸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黄旭华的心中百感交集。   试验的顺利完成,不仅标志着我国核潜艇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意味着黄旭华可以稍作休整,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了,三十年来,他一直在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无暇顾及家庭,如今,功成名就的他终于有机会尽一尽儿子的责任。   黄旭华的母亲已经95岁高龄,当她听说儿子要回来时,激动得连夜难眠,三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浸湿了枕巾。 黄旭华进门时,母亲只是默默地望着他,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往日里,村里人总是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老黄家的老三真是个不孝子,把父母扔下不管不顾,而现在,当大家知道了真相,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献身。   回想起1958年,黄旭华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核潜艇研发事业中,就再也没能好好陪伴父母,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甚至连家人都不能透露分毫,母亲和乡亲们都以为他是个不孝子,把老父母扔下不管,谁能想到,他肩负的是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从民用船舶到军用潜艇,再到核动力,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地取材,用算盘和计算尺绘制图纸,那个年代,苦中作乐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这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黄旭华及其团队不懈努力的见证。   如今的黄旭华虽已年过九旬,但仍然活跃在核潜艇研发的第一线,他常说,跟爱国相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很多人不理解他当年的选择,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明白,个人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唯有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黄旭华与母亲相见后,便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母亲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微笑,她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慧眼如炬,她从儿子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核潜艇事业的无比热爱。   母亲告诉黄旭华,老父亲在弥留之际,曾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黄旭华听后,不禁泪如雨下,他多么希望在父亲去世前能见上最后一面,告诉他自己并非不孝,只是在为国尽责,然而,时光不能倒流,他只能以更加忘我的工作来弥补内心的遗憾。   村里的邻居们得知黄旭华回来的消息后,纷纷上门道贺,他们这才明白,原来老黄家的老三是大英雄,而不是他们口中的"不孝子",黄旭华的母亲听到乡亲们的称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儿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离别的时刻到了,黄旭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他承诺,以后一定会抽空多回家看看,母亲目送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道:"我儿为国,我亦无憾矣,"这一刻,她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回到研究所后,黄旭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我国虽已掌握了核潜艇技术,但要在这个领域保持领先,还需要不断创新,1988年的那次南海试验,就是黄旭华团队孜孜以求的结果,试验的成功,不仅让世界刮目相看,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决心。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突破了种种封锁和桎梏,成为了世界核潜艇俱乐部中举足轻重的一员,这其中,凝结着黄旭华及其团队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   功成名就后的黄旭华并未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他先后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奖项,但他从不为个人荣誉而骄傲自满,相反,他牵头用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核潜艇事业中来,他常说,这项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只有后继有人,才能确保国之利器永不生锈。   即便到了耄耋之年,黄旭华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每周有四天在办公室工作,整理着大量宝贵的技术资料,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细节,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只要心中有信仰,哪怕头发花白,也依然能创造奇迹。   信息来源:央广网2022-12-17《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0 阅读:3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