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下令炮轰英国军舰,斯大林惊了,感叹道:"此人不仅有傲骨,更有虎胆!" 1949年,中国的政治格局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而他们正在长江沿线布置重兵,企图凭借这条天然屏障阻挡解放军的南进步伐。 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感受到了即将失去政权的恐慌,他们开始频繁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接触,试图获得国际支持。美英法等国的军舰也以"保护侨民"为由,频繁在长江水域活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解放军正在筹划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但是长江水域内的外国军舰,却给这场战役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外国军舰不仅可能干扰解放军的渡江行动,更可能借机向国民党提供情报和军事支持。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正是从长江入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发出警告,要求各国军舰撤出长江水域。 这个警告的发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这不仅是一个军事决策,更是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将不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内政。 大多数国家的军舰接到警告后,都识趣地撤出了长江水域。但英国却选择了对抗的态度,不仅没有撤出军舰,反而增加了军舰在长江的活动频率。 英国的这种态度,显然是对新生政权的一种试探和挑战。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尚未完全建立的政权,不敢也不能对"日不落帝国"的军舰采取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 1949年4月,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在长江水域的活动越发频繁。这艘军舰不仅无视中国方面的警告,还多次出现在解放军计划渡江的关键区域。 解放军的炮兵部队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开始了对"紫石英"号的打击行动。第一轮炮击就让这艘傲慢的军舰尝到了苦头,多发炮弹精确命中,造成了严重的损伤。 英国海军显然没有预料到解放军会开火,更没有想到解放军的火力如此精准。英方随即派出"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三艘军舰前来增援。 接下来的战斗中,解放军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四艘英国军舰在炮战中全部被击伤,不得不狼狈逃离战场。 这场战斗的结果令世界震惊。英方统计显示,四艘军舰共有52人死亡,52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舰长阵亡,另一名舰长重伤。 这个消息传到伦敦,立即在英国政坛掀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从未想过,他们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会在一个尚未建国的政权手中吃到如此大的亏。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世界。美国政府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苏联方面则对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军事实力表示赞赏。 亚洲各国也都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这是二战结束后,亚洲国家第一次在军事上击败西方列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英国内阁为此事连续召开多次会议。一些强硬派主张立即采取军事报复行动,但更多的人认为应该谨慎行事。 国际舆论对这次事件的评价也出现了分歧。西方媒体大多批评中国方面的"鲁莽"行为,但也有不少声音认为,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横行本身就是不当的。 这场炮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它向世界表明,新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次战斗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一个敢于向英国开炮的政权,显然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好控制和影响。 长江炮战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引起了苏联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个行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这场战斗不仅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一个新的角色。 随后,各国纷纷撤出了在中国内河的军事力量。 长江炮战后,英国政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是继续采取强硬立场对抗新生的中国政权,还是调整对华政策寻求新的合作关系。 在英国议会,前首相丘吉尔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在议会发表演讲,要求对中国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声称这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尊严。 但是现任首相艾德礼却采取了一个务实的态度。他认为,一个即将统一的拥有五亿人口的大国,不应该成为英国的敌人。 艾德礼政府进行了深入的政策评估,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与其在军事上对抗新中国,不如在政治上寻求和解。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西方阵营对华政策的走向。 最终,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放弃军事报复计划,转而寻求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个决定让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毛泽东解放后,接见重庆号起义舰长林遵等人,林遵等人有点不服气,认为中共搞不好海军
【3评论】【85点赞】